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3-03 13:58 的文章

海南海药财务乱象丛生

  海南海药(000566.SZ)近期以来股价连续大涨,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市场认为公司旗下的“瑞德西韦”是抗疫特效药,然而这款药品尚处于临床试验之中,即便获批上市也不会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海南海药的大幅上涨更多的是炒作,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公司过去几年业绩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还出现大幅倒退,如果没有非经常性损益及研发投入资本化撑门面,上市公司将会因为连续两年发生亏损被ST。公司业绩差,一方面是因为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高企;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巨额真金白银流入低效资产,存在诸多投资乱象。

  2月15日,海南海药发布公告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即将由自然人刘悉承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国资的介入是否能够带领海南海药涅槃,值得期待。

  炒作成分大

  2020年以来,海南海药股价从1月2日的收盘价5.99元最高涨至2月18日的10.29元,期间最大涨幅高达71.79%。2月26日,海南海药收盘价9.67元/股,总市值129亿元。

  这轮大幅上涨与海南海药发布的两份公告密不可分。

  2月3日晚间,海南海药发布公告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公司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将防控疫情放在首位,一方面努力保障适用于呼吸道感染相关药品的生产,一方面为支持湖北地区抗击疫情,春节假期期间,公司迅速行动组织所需药品,于2020年1月26日向湖北省公安厅捐赠了价值468万元的药品。

  由此,海南海药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概念股。在上述公告发布次日,公司股价大幅上涨5.04%,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又分别大涨8.62%、1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公告并不能对海南海药业绩带来实质性的正面影响。一方面,上述药品属于捐赠性质,并不能计入收入;另一方面,公司本次捐赠的药品为头孢克洛颗粒、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枫蓼肠胃康颗粒,这些药品主要用于改善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这些抗生素药品,海南海药董事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现有的抗生素产品只对症细菌,并不对症病毒。

  2月14日晚间,海南海药又发布了一份对股价影响重大的公告。公告称,公司及国内外合作伙伴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和制剂技术,并可量产瑞德西韦原料药,原料药纯度在99%以上;公司已成功完成了瑞德西韦制剂的中试生产,并可批量生产瑞德西韦50mg、100mg两种剂型,已具备瑞德西韦制剂年产350万支的能力。

  公告显示,瑞德西韦由美国Gilead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埃博拉病毒感染,该公司拥有瑞德西韦的化合物专利权。瑞德西韦通过体外和活体动物试验表明对多种冠状病毒有效,在国外通过了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个别病人试用表明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效;目前Gilead公司正在中国进行用于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

  2月15日,在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称,科研公关组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聚焦到瑞德西韦(Remdesivir)、法匹拉韦、磷酸氯喹等少数药物,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

  瑞德西韦有望成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特效药,立即“点燃”了二级市场的疯狂炒作,海南海药在发布上述公告次日股价一字板涨停。

  然而,这波上涨背后同样缺少实质性的支撑。第一,瑞德西韦已在中国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尚未揭盲,该药品是否有效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第二,海南海药关于瑞德西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发最终能否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需经过获得专利权人Gilead公司授权、药品审批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第三,海南海药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即使该产品能够获批上市,预计该产品也不会对公司2020年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至此,结论已经非常明显了,海南海药这轮大幅上涨更多的是炒作。

  业绩倒退

  海南海药的前身为海口市制药厂,创立于1965年,1994年1月首次公开发行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此后经过多次资产收购发展至今。公司主营化学药及中成药,产品有: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头孢唑肟钠、美罗培南、氨曲南、头孢克洛等为代表的抗生素系列,以枫蓼肠胃康颗粒为代表的中成药系列,以紫杉醇注射液为代表的抗肿瘤药物系列,以7-ANCA、头孢西丁钠为代表的原料药及其中间体,以注射用维生素C为代表的维生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