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01-28 19:20 的文章

英伟达接盘软银旗下ARM

  英伟达斥资400亿美元从软银手中收购ARM一事犹如重磅炸弹击中业界。这笔交易包括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和120亿美元现金(内含20亿美元签约费),另有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视ARM未来业绩支付,剩余15亿美元以股票形式向ARM员工发行。英伟达收购ARM一事从两个月前的传闻、酝酿到实锤,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除了各国监管审批之外,英伟达几乎扫清了其他所有障碍,倘若交易最终完成,这将是半导体史上最大的收购案,并有极大可能引起整个业界现有格局剧变。

  众所周知,ARM在2016年以234亿英镑(约32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软银集团。软银孙正义素来以投资科技互联网公司著称,其职业生涯最著名的手笔莫过于2000年投给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以及2006年追加的6000万美元投资为其获利了千倍收益。

  但是近年来软银全球化战略遭遇诸多风险致使业绩不断下滑,2012年收购Sprint开始让软银背上沉重债务和亏损。为了平衡财务表现并挽回投资者信心,收购ARM成了软银自救的一项策略。然而软银遭遇流年不利,他没等到ARM为其带来有效增值的那一天。今年3月,疫情引发的市场动荡沉重打击了软银愿景基金,造成180亿美元缩水,这迫使软银启动了410亿美元的资产出售计划用于股票回购和偿还债务,出售ARM的考量就在此中。

  如今400亿美元的交易让软银提前完成了计划也实现了小幅溢价,在其持有的4年时间里软银并未吃亏,但ARM也没有为之带来转机。业界的“明珠”在软银这里显得“鸡肋”了,但在其他人手中的价值或将完全不同,特别是英伟达。

  事实上,财务方面英伟达刚刚具备了收购ARM的实力。这些年英伟达的股价翻了十多倍,其市值也超过英特尔1000多亿美元。时代给了英伟达机会,而他也非常机智地抓住了机会,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训练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英伟达实现了从绘图到计算、从GPU到AI的裂变增殖,几年内从一家图形芯片制造公司成功晋级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企业和人工智能巨头,这给了英伟达放眼全球兼并优质资产的资本。

  业务方面就比较复杂了,英伟达一直是桌面GPU的领衔者,移动领域则并无存在感,虽然其在2008年推出Tegra试图进入移动市场,但后来在与三星、高通的竞争中逐渐落败;而ARM不仅是移动CPU的头号玩家,同时也是移动GPU的主要参与者,收购ARM可以让英伟达重新回到移动智能手机的竞争赛道中。

  另一方面,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示了收购后的首要任务是投资ARM的数据中心计算芯片设计。上半年以来,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增长迅速,但这仅限于AI相关的并行计算加速应用,而在传统的x86架构计算市场,英特尔仍然占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年来随着ARM架构低功耗与高性能不断平衡优化,大有进入传统数据中心领域趋势,比如华为的鲲鹏920服务器芯片就是基于ARM指令集。收购ARM也能够让英伟达填补CPU市场的空白,这并不意味着英伟达未来要自行研发CPU,更多可能是自有GPU的长处与之协同,在数据中心领域发挥更大优势。

  在众多的潜在竞价者中也不乏苹果、三星、高通的身影,但为何交易的最后选择了英伟达?显而易见的是,苹果、三星等巨头其自身业务与ARM高度关联,出于监管等角度,他们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成功收购ARM。最感兴趣的英伟达是唯一没有智能手机业务以及ARM芯片相关生产的交易对象,尽管如此,英伟达也仍然不能避嫌。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供应商,ARM在移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之前软银以投资者的立场维系了ARM的中立角色还算说得过去的话,英伟达这个半导体的“超新星”从参与收购ARM一开始就引起了行业各方乃至各国监管的注意。防垄断审批仍然是英伟达最终能否拿下ARM的关键。

  尽管黄仁勋一再强调不会改变ARM知识授权的中立定位,但似乎难以缓解行业对这一交易的担忧情绪,一旦各种焦虑蔓延,局面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开源架构RISC-V的机遇也随之而来。RISC-V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开源指令集架构,由于其设计思路精简、商业模式开放等特性,近些年逐渐被全球主流厂商认可并迅速发展。假如ARM前景不明,那么RISC-V会成为芯片制造商的新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