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10-27 09:23 的文章

一片神奇土地,候鸟的中转站

预计冬季将形成拉尼娜事件,对于东北亚地区的越冬候鸟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寒冷的天气会使它们的迁徙之旅更加艰难。幸好,在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有一片集山川湖泊之秀、湿地森林之韵于一体的神奇土地,能为它们提供一个环境优越的中转站。这便是山与湖犬牙交错的赤龙湖。

蜿蜒曲折的湖岸线

赤龙湖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之滨的蕲春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浅水湖泊,也是现今为数不多的能够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之一。

碧玉盘中一“青螺”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从长江中游奔涌而至的河水到达赤龙湖后,被三面连绵环绕的山丘所阻隔,形成“山中有湖,湖中有岛”的奇特景观。

据统计,赤龙湖是湖北省半岛最多的湖泊,280多个半岛星罗棋布于静谧的湖泊中,姿态万千;环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200余公里,有湖汊40余个,山与湖的边界如同犬牙一般彼此交错,蔚为壮观。

据史书记载:赤龙湖州(蕲州)北十里,蕲水流注于此,其湖有九十九汊、孔道所经也。

一提到湖泊,大家脑海里想到的通常是柔和的湖岸形状、光滑如镜的湖面。例如冰川下的海子、火山口演变的玛珥湖等。

类似于赤龙湖这种“嶙峋”的湖岸线确实与大家平时的印象有所不同。那么,赤龙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它的水源——长江。

在距今2万年前左右的末次冰盛期,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大量的水形成陆地冰川,导致海平面下降,最低的时候海平面比现在要低130米。

在当时海平面下,长江的入海口肯定也不是现在的上海,有的地理学家认为,当时的长江途径中国大陆长驱直入到赤尾岛-钓鱼岛附近,甚至还有学者认为长江经东海大陆架一直注入到冲绳海槽。

在如此低的海平面的情况下,长江及其沿岸的诸多支流会对河床产生强烈的下切侵蚀,把河道塑造的如同枝杈一般。

后来,气候慢慢变暖,冰川的融化使得海平面逐渐上升,长江及其支流的下蚀作用就没有之前那样强烈了。

在江汉平原范围内,湖底通常比较平坦,水深也不大,即使是10km以上的湖泊,中水位时平均水深也仅有2米左右,最深也只有3~5米,洪水位不超过6~8米。因此内湖水位稍有升降变化,湖面便发生明显的扩展或缩小。

赤龙湖蜿蜒的湖岸线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气候变暖使得江汉平原的降水增多,丰富的降水很快就将之前枝杈状的河道连成一片湖泊,但是在湖泊的边界,仍然保留了枝杈状水系的模样,显得蜿蜒曲折。赤龙湖就是这种湖泊演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历史上的赤龙湖与长江直接相连,每年6~7月的汛期,长江水位升高近30米,淹没赤龙湖地区大量耕地。后来,蕲春县人民政府组织10万农民修筑长江大堤、金牛洞河、龙凤寺闸,赤龙湖从此便与长江阻断。

物种多样的生态园

温和的气候和充沛的降水使赤龙湖成为集天然湖泊、永久性河流、人工鱼塘于一体的复合湿地系统。湖面百鸟飞翔、岛上绿树成荫、洲边白鹭追逐,一派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

漫游在赤龙湖,可见山水辉映、银鱗跃浪,可闻水鸟啼啭、渔歌晚唱。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作为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善的动植物群落。

根据调查统计,在6147公顷的赤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面积就有3908公顷,湿地率达63.58%。在这片区域,生活着154科441属606种维管束植物,以及种类众多的浮游动物4类40种、底栖动物3门7科9属9种、鱼类19科53种、两栖类1目3科3属8种、爬行类2目7科14种、鸟类14目43科143种、兽类3目4科7种等,构成了结构复杂而又层次分明的生态系统。

湿地的植物群落一般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典型的挺水植物有芦苇、茭白等,它们的植物体大部分露在水面以上,通常比较高大,水体边缘形成茂盛的群落,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

而沉水植物则完全浸没在水中,开花在水面或者在水中,有的扎根于水底淤泥、有的根悬浮于水中。浮水植物的叶片漂浮在水面上,根大多扎生于水底泥中。

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则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底栖动物有喜欢钻淤泥的虾、贝类;游泳动物如常见的鱼类。

这里不仅生长着水蕨、粗梗水蕨、野大豆、野菱、莲、香樟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养育了黑鹳、白鹤、鸳鸯、小天鹅、白琵鹭、白尾鹞、红隼等珍稀动物。

不仅如此,赤龙湖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里,有着传世之作《本草纲目》1892种中药材中的260余种,为这本著作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湿地功能和效益衰减,每年越冬或中转的水鸟在该地区可选择的栖息地减少,而赤龙湖湿地则是其中条件相对较好的栖息地。

时至今日,有许多观鸟爱好者专程来赤龙湖观鸟,大家纷纷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看到的鸟类,并且拍摄下鸟儿们美丽的瞬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中,人们都在不断适应周围环境并且改造周围环境,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与长江直接相通的赤龙湖,是长江水资源调控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洄游、半洄游鱼类的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和洄游通道。而毗邻长江、坐拥赤龙湖的蕲州人,在此“钓丝萦藻荇,蓬艇入孤蒲”,形成了自己的渔业文化。

鱼,在蕲州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所谓“无鱼不成年”,在年关来临之际,鱼为年货之首。家里吃年夜饭时,端出的头菜便是鱼肉做成的鱼圆子,象征全家人新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在吃年饭时,有一条鱼是不能动的,一直等到过了年初二才吃,表示“连年有余”,当地人也称之为“发财鱼”或者“听话鱼”。在吃这条鱼时,通常主妇将鱼头完整地夹给当家的吃,还说“头头得胜,农活扛大头,项项有干头”。

几百年前,赤龙湖的优美景观就吸引了古人来此观光。明代诗人陈溱曾赞美赤龙湖:“赤湖环汇绕蕲城,三月湖头春水生。满川浩渺还流集,万顷微茫一掌平。桃花浪里鱼龙跃,青草洲边鸥鹭鸣。闻说沧浪清彻底,此中亦可濯缨尘”。

如今,随着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成立。更多样的方式、更科学的手段、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用来保护及发展这片美丽的土地。

现代的养生湿地与李时珍隔着千百年的时光相互辉映,为来此休闲的游客隔绝城市喧嚣、提供一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