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10-27 09:23 的文章

一颗“绿宝石”,点缀在广东省

囿于北半球丰富的海陆分布,明显的降水差异,北回归线上广袤的沙漠、莽苍的草原、茂密的绿林景观并存,比起南回归线更为神奇和神秘。

而位于我国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中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便是北回归线上的神奇之一,它宛如一颗绿宝石点缀在其中。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1°49ˊ10"~111°54ˊ44",北纬23°24ˊ44"~23°29ˊ58"。地处南岭山脉西段南麓,广东省西中部边陲。隶属肇庆封开县行政范围内,占地42平方千米。

区内年均温在20℃以上,偶有冰霜出现,相对湿度80-85%,年降水量1700mm,雨量集中在3-9月份,植物生长期可达310天。

完美的水热组合条件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我国北回归线上最具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之一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核心区内生长着我国少有的保护较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同纬度地带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森林覆盖率达97.8%。

区内现有天然林39.1788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森林面积的95.3%;人工林2.42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森林面积的4.7%。森林植被的原生性较强。

植被类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2.714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森林面积的79.6%;针叶林8.172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森林面积的19.9%。

茂密的森林为这片土地拦截并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地表上溪流众多,以黑石顶和烽火顶为分水岭,大小溪水从不同方向注入渔涝河,流经贺江,汇入西江。地下裂隙水发育,矿物质含量高。丰富又洁净的地表、地下水滋润了粤西北部重要的林区,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沧海桑田孕奇迹

优越的地理位置带给了封开充足的热量,充沛的水汽,但也不止于此。

高温多雨的气候下,不同的基岩性质及地形差异条件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土壤。从山顶至山麓依次垂直分布为红壤、黄红壤和黄壤。完整的土壤结构和较少的人为干预,让该区成为研究南岭南麓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

而丰富的水汽,多样的基岩性质和地形差异,则跟封开地区的地质演化息息相关。

封开的地质运动可追溯至加里东运动(距今约570-400百万年)早期。该时期内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位于云开地区东北部的肇庆为海陆过渡-浅海相环境。

褶皱运动(距今约430-358百万年)后期,大规模的海水后退,云开地区上升为陆地。此时期内,云开地区气候干燥,剥蚀作用强烈,岩浆频繁侵入,保护区内主峰——黑石顶(属七星岩体)在该时期内形成。

而在泥盆纪后期(距今382百万年),海水入侵,该区形成前海和海湾。随后几度海退海进,直至印支运动(距今257-205百万年)期间,该区又重新上升为陆地,海侵结束。

后在燕山运动(距今140-70百万年)期间,构造运动强烈,岩浆进一步侵入该区。因此,该区内岩石基底多以花岗岩为主,其西北部多覆盖以砂岩、页岩为主的沉积岩。

源于构造运动中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源源不断从海上为封开送来温暖湿润的空气。温暖湿润的环境让该区即使在第四纪寒冷的冰川时期也得以成为生物最佳的避难所。

万亩森林显生机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地貌以最高峰黑石顶为原点向周围倾斜降低。由坚硬花岗岩形成的低山山体完整且高大。低山周围的花岗岩则形成绵延的丘陵,丘顶和山谷相对较为缓和。保护区西北部由砂岩和页岩多形成特征明显的陡崖和深谷。

在这低山与丘陵相拥,陡崖与深谷相间的土地上,阳光普照,云雾氤氲。万物只管尽情、茁壮的生长。

这里是专性热带植物(如棕榈科)的生长北界,也是专性亚热带植物(如钟萼木、檵木)的生长南界,同时也是近代东亚亚热带动植物的发源地。

在这里,你既可以找到热带植物的踪迹,也可以看到亚热带植物的身影。既可以发现广东植物区系内的植被,也可以偶遇广西植物区系或滇越植物区系内的植被。

植被类型及其类型组成丰富是这片森林的特点之一。

目前,保护区内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主。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以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包括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矮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灌丛。南亚热带山地竹林。一般在林缘、沟谷地段呈零星分布。还有南亚热带高山草地。这种植被主要是森林被伐被采后,在次生裸地上发育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现有包括归化种在内的维管束植物188科669属1607种。

同时还保存有丰富的珍稀、孑遗植物和特有种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钟萼木、合柱金莲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桫椤、大叶黑桫椤、金毛狗、福建柏、半枫荷、天竺桂、格木、花榈木、缘毛红豆、红椿、紫荆木、海南紫荆木等12种。

特有植物或植物标本采集的模式产地在黑石顶的植物有封开蒲葵、心叶帘子藤、线叶紫金牛、金毛半枫荷、广东叶下珠、榕叶酒饼簕、封开鳞始蕨、封开新月蕨、粤西琼楠、疏脉山茶、锐尖肖柃、二色厚皮香、粗毛凹脉石楠、黑石顶杨梅、绢毛鹅掌柴等15种。

此外,低海拔也使得森林植被在山体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和过渡性较好,植被群落的分布也体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

200米以下沿山溪谷中分布有红钩栲(吊皮藜)、小叶青冈。200-400米山沟两侧分布有硬壳椆、烟斗椆(石柯)、樟科厚壳桂植被。400-600米以阿丁枫、小叶胭脂、福建青冈分布为主。

450米海拔处,以“藜蒴+白花树-苦竹”群落为主。500-700米的山坡上,森林植被群落以“阿丁枫+小叶胭脂+福建青冈+黄杞-陈氏钩樟+广东润楠-华南省藤”群落为主。

650-750米的山脊上,以“马尾松+白椎+壳菜果-红豆-华南省藤”群落为主。700-850米以上山坡,多以“阿丁枫+广东润楠+金叶含笑-苦竹”群落为主。

850米处以厚皮香、蚊母树等树种为主,山顶矮树则以乌饭树、苦竹、画眉草等为优势树种。

其中,阿丁枫、福建青冈、白椎、硬壳椆、小叶胭脂、黄杞多高达30米。润楠属(樟树)、厚壳桂树、山茶科茶属、豆科的红豆属,高度均在20米以下。陈氏钩樟、蒲桃属及山竹子高度均在10米上下。

不同海拔处的树木高低参差不齐,在不同季节内森林呈现出多姿的植被形态和多彩的林相色彩(淡绿、浓绿、亮绿、墨绿)。生机盎然、沁人肺腑。

此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树蕨在林中生长较为普遍。板根现象、茎花现象均表现明显。而这些植被也都是植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根据对植物利用方式的不同,将保护区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分为9大类,分别是用材树种(如马尾松、格木、香樟、木莲、野樱、朴树、暗罗等)、淀粉植物(如网脉山龙眼、莲座蕨、薯莨等)、野生果类(如杨梅、猕猴桃、枇杷等)、油料植物(如油茶、山茶、千年桐等)、芳香油植物(如山苍子、花椒、八角等)、纤维植物(如山黄麻、粗叶榕、野芭蕉等)、树脂植物(如安息香、橄榄、杜仲藤等)、药用植物(如黄精、巴戟、七叶一枝花等)、观赏植物(如杜鹃花、华凤仙、木芙蓉等)。

保护区内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众多的动物提供了足够果腹的食物和栖息繁衍的绝佳生活环境。因地处南岭南麓,所以黑石顶保护区内的动物区系特征与南岭山脉保持一致,是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动物分布的交错地带。因此,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也是相当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目前有野生陆栖野生动物267种,隶属4纲24目8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蟒蛇、云豹、穿山甲和巨蜥4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苏门羚、虎纹蛙、大灵猫、小灵猫、闭壳龟等35种;有封开角蟾、黑石顶角蟾、封开臭蛙、费氏刘树蛙、张氏后棱蛇等5种新种。

得天独厚的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孕育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多样的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和动物资源。这是云开山脉特有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同时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新惠全球

绿色植物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贮存能量的同时并为大气重新释放氧气,这是我们熟悉的生物固碳方式。

但是,显然,我们低估了我国植被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

根据NASA地球卫星数据、《自然》科学杂志的研究以及BBC报道内容,《人民日报》在2020年11月29日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绿化带是主导世界变绿的重要力量,位于中国境内的森林减碳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均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文章重点强调了快速增长的人造绿化带,但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且保护的非常完整的原生性森林也是让世界变绿,让世界变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黑石顶保护区为例来说明,42平方千米的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4109吨,释放氧气3082吨,极大地改善了环境质量,延缓了气候变暖的速度。

同时,这片森林每年每公顷可吸尘2.856×10吨,可吸收二氧化硫756吨,可散发植物杀菌素21吨。对其他有毒气体,如氯气、氟化氢、汞、铅蒸气等也可以进行有效吸收,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在环境保护上表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对全球气候起着调节作用外,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在当地环境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一,保护区内繁茂的森林资源通过根系对土壤的团聚作用和林冠层对降水的有效截留,大大降低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据统计,保护区内的森林每年保持土壤36.5万吨,有效降低了周围河流中的泥沙含量。

其二,保护区内森林上空的含水量比无林地多20%左右,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在10200个/平方厘米。这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舒适宜人的旅游和生活环境,减少人们的发病率,节约医疗费用,产生可观的保健疗养效益。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中的群峰叠嶂-多彩森林植被-V型峡谷-溪流险滩-瀑布潭涧-鸟鸣蝶飞-珍奇生物,让“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美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