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2-29 16:10 的文章

向死而生,无私大爱创生命奇迹

吴思捐献遗体“重回”母校、7岁女孩受捐幸运“换心”……  
向死而生,无私大爱创生命奇迹  
 
 
 

向死而生,无私大爱创生命奇迹

 

无私的“大体老师”吴思︒

 
 

向死而生,无私大爱创生命奇迹

 

7岁湖南女孩露露换心成功,孩子开心“比心”。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时至岁末,2019年的那些“向死而生的大爱”历历在目。

25岁医学生吴思、74岁中南大学教授龙力强、84岁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谢长松、94岁湖南省内分泌学创始人伍汉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一份向死而生的大爱,却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无私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献身,担当“大体老师”。还有,出生仅5天的小熙捐献眼角膜和遗体;7岁女孩露露幸运“换心”,重获新生……捐献者们的大爱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同样的,他们的生命也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在世间延续。

■记者 刘镇东

致敬词:

有一种人的生命并不受时间拘束。

他们向死而生,把自己的遗体当做对世界的最后馈赠。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失去光明的孩童重新得以看清五彩世界,走向死亡的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对生命真正的热爱,就是在认清它的残酷之后依然温柔以待。

故事1

捐献遗体,25岁女孩这样“重回”母校

原声

“不进ICU、不插管,不做一切有损身体完整的治疗。”

今年夏天,有一位名叫吴思的女孩如阳光般温暖了许多人的心,她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检验系2016届毕业生,因子宫癌于7月5日下午离开了人世。根据她生前意愿,家属捐献了她的眼角膜,让一名10岁的美丽姑娘和一名17岁的帅哥重见光明,并将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湘雅医学院,“重回”母校且将担任学弟学妹的“大体老师”。

坚强、乐观、正能量……是吴思的同学们对她的评价。同班同学舒杰记得,在大二上第一节医学解剖课时,老师给吴思和同学们介绍目前可用于医学解剖的遗体来源非常匮乏时,吴思就已经动了捐献遗体的念头。“她当时很认真地跟我们讨论,说自己死后要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吴思妈妈吴菊蓉曾告诉记者,吴思病情恶化送进医院时,向医护人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进ICU、不插管,不做一切有损身体完整的治疗。”吴菊蓉流着泪说,自己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女儿为了保证自己身故后遗体的完整性。“她要完完整整地回到母校,保证母校师生的医学研究。”

从捐献遗体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天,吴思的精神一直都在被大家铭记。期间,她被三湘都市报联合阿里巴巴授予“天天正能量”一等奖,并获得“2019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网络票选第一名。

故事2

从讲台到解剖台,他永远是“教师”

原声

“我身体病理可以用的话,就给病理;病理如果觉得不好用的话,留给解剖;解剖也觉得不好用的话,我的骨骼还好,至少还可以做个骨骼标本。”

和吴思一样,我国寄生虫学家、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84岁的谢长松教授于11月21日捐献了遗体。去年8月,他就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书。他曾说:“我身体病理可以用的话,就给病理;病理如果觉得不好用的话,留给解剖;解剖也觉得不好用的话,我的骨骼还好,至少还可以做个骨骼标本。”

早在1988年,谢长松便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从此开始,病魔一直伴随他身边。心脏停搏、腹主动脉瘤、舌癌、肺癌、前列腺癌、尿毒症……3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手术难以计数,每一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病痛折磨,但他仍顽强地对生活充满希望。“越活越有意思,因为生活真的很美好,尤其是你与困难抗衡的时候。”这是谢长松教授2018年对两名本科生说的话,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何为生命的意义。他逝世前曾嘱咐亲友不要搞遗体告别;他深知解剖课的大体来之不易,对于成长中的医学生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坚持要把遗体捐给医学院。

谢长松女儿谢平表示,“爸爸从小在湘雅长大,又在湘雅工作了一辈子,逝世后,又以另一种方式为学生们上课,他用他的一生诠释着湘雅精神,他生命的光辉将永远照耀我们。”

故事3

7岁女孩幸运“换心”

新生源自另一男孩的大爱

原声

“移植器官不仅仅要让患者活着,还要‘健康地活着’。”

正是因为这些捐献者的大爱,另一名7岁女孩露露接过生命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