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5-26 17:19 的文章

震后一周年:四川珙县教育从“危难”中走向奇迹

  2019年6月17日,长宁县、珙县先后发生6.0和5.1级地震。地震造成珙县34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经核定共需维修加固32所学校的66栋楼,总建筑面积159100平方米,急需重建11所学校的部分或全部校舍,总建筑面积153380平方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珙县教育工作者们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他们自发、自主、自觉地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行动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释放出惊天的光热。

  “珙县速度”创造“珙县奇迹”

  走进如今的珙县职业技术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操场、明亮的教室、设施先进的图书室和电脑室;书画节、艺术周……各种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灾后重建珙县第一高级中心主教学楼项目一期。单华燕 摄

灾后重建珙县第一高级中心主教学楼项目一期。单华燕 摄 

  “6•17地震”,该校校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保障孩子们能如期安全开学,经过专家反复的鉴定后,8月14日,做出了修建板房的决定。接到任务后,与此项目相关的各方力量迅速集结,认清挑战并直面挑战,研究对策并实施对策,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完成14间寝室、5间教室,共900平方米板房的修建。

  校长张义说,这个速度真是的一个奇迹,在实现奇迹的每一天里,他时刻都沉浸在“珙县速度”下的点滴感动。

  8月17日,下午4点,骄阳似火,珙县县委副书记陈斌像往常一样,又到学校施工点督促工作,看到工地上工人数量不多,担心孩子们不能如期开学的他,便要求施工方再增加工人。

  8月19日,晚上10点10分,珙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群里,校长张义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由于工人人手不够,现在又急需把学校运动场清理干净,有没有老师愿意过来帮忙?消息发出去以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50名教师赶回学校,当起了搬运工、清洁工。凌晨一点半,1000多套桌椅、100多套学生宿舍用品摆放整齐,运动场冲洗得干干净净。

  8月18日,中午一点,太阳炙烤大地,不动都会让大家热的汗流浃背,在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们,刚吃过午饭就放下碗筷继续奋战,前往采访的记者好奇的问:“中午加班有加班工资吗?”“没有,但是我们也是家长,我们也有孩子,给学校干活,我们愿意。”

  有多少细节,就有多少感动和力量,这力量把太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正如珙县教育与体育局的副局长罗允强所说:“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的去挑战自身的极限,去创造奇迹,加上此次捐赠善款大部分用于教育,因此,不管是学校的校舍修建、教学设备的更新上都是焕然一新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次灾后重建将提前实现很多教育工作者几十年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截至目前,珙县已完成了5所学校的原址重建,并投入使用,异地迁建的8所学校正在紧张有序推进。预计8月底前完成6所学校投入使用,9月底前完成8所学校投入使用,10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灾难与挫折是最好的教育

  “6·17地震”距今快一年了,谈起孩子们的变化,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刘凯感慨到:“‘现实版’的灾难教育让孩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变得关爱他人、敬畏生命,开始领会学会感恩、铭记住给予和付出这些传统美德的真正意义。

  ——地震当晚,全校48个班近2000名住校生,在地震后2分钟左右,全部安全疏散到了操场,并自发投入到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等工作中。

  ——到宜宾一中借校复读的孩子们,临走时自发的把教室、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黑板上写上感恩的话语,留下亲手做的小礼物。

  ——今年4月23日长宁附近发生4.1级地震,珙县震感强烈,正在上课的孩子们没有丝毫惊慌,镇定的用双手抱头躲在课桌下,等到教室停止抖动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疏散。

  “地震让我们重新学会做父母。”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刘宇的妈妈感慨万千,“我是一名教师,之前对孩子的成绩看的很重,对孩子也很严格,但地震时的惊魂瞬间,让我体会到了活着就好的生命理念,因而我更愿意以平和、理性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高考。高考,其实只是一种人生经历而已,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