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19-11-05 01:21 的文章

夏商时期广东人生活相当滋润 除了家猪还有生蚝、老虎、犀牛、水鹿等美味享用

李岩

村头遗址出土的陶器

村头遗址出土的虎的髋骨

村头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村头遗址出土的犀牛骨骼

大洋网讯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东莞村头遗址位列其中。1987年,广深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就在开挖地基时于东莞虎门镇村头村发现了大量夏商时期的遗存。随后的1989年和1991年,广东省文化考古部门先后两次对村头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如今身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的李岩,曾参与当年的抢救性发掘,随后还做了村头遗址基础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近日,李岩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村头遗址的不少“绝密档案”。

李岩向记者介绍,东莞村头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多年的夏代至早、中商时期。“之所以说村头遗址重要,是因为它是广东同期遗存中发掘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遗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先秦时期贝丘类遗址。”李岩说。

3800年前已掌握养猪技术

李岩告诉记者,村头遗址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动物遗骸标本有6143件,其中可以鉴定的动物有:水鹿、斑鹿、犀牛、老虎、猪、狗、野猫、豪猪、大象、龟、鳖等。

李岩说,陆生动物骨骼中出土最多的是猪的下颌骨,一共有400多件。但这些猪到底是家猪还是野猪,最开始李岩也说不准。2006年,来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考古学家吕尊锷夫妇对这些猪的骨骼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90%的猪死时都是2岁左右,只有极少数的猪活到5岁,且以母猪为主”。

“猪的青春期到2岁左右就结束了,2岁以后的猪几乎不长肉,而绝大部分的猪统一在2岁左右死亡,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且饲养水平还很高。”李岩告诉记者,通常古代人狩猎所得的野生动物,经常是年龄两头的特别多,要么特别小、要么特别老,这些动物比较容易被捕获,在村头遗址出土的猪显然不符合上述规律。

“因此,当时的广东人获得肉食,应当是渔猎和家养并存,而饲养猪的技术显然是从北方地区传入岭南的。饲养业的发达为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的蛋白质来源。”李岩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温热,各种野生动物比较多,而北方人要面临“春荒”:冬天和初春时没有东西吃,因此北方为了保证稳定的食物来源,首先发展起了饲养业,随后逐渐南传。“这是目前广东最早的养猪业发现!这么成熟的家猪饲养业一下子出现,之前没有任何过渡,因此我相信肯定是有北方的‘高人’指点,岭南和北方很早就有交流。”

房屋连排建设面积较小

吃的方面讲完,李岩又介绍了当时村头遗址人们住的方面。

李岩认为,当时人们对于聚落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规划意识。村头遗址两次考古发掘清理出的遗迹清晰显示,当时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南部为垃圾区,绝大部分的动物遗骸被填埋在此。聚落外还挖有壕沟,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这样的规划和如今现代的农村已经非常相像了”。

“从房屋的基础看,在聚落内部,人们的房屋整齐地建设成了两排。每间房子的面积从十几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这证明当时人们虽然聚族而居,但还是以小家庭聚居为主。”李岩说。

夏商中原文化已影响岭南

李岩认为,村头村遗址对研究岭南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18件牙璋数量为岭南之最,并在材质与形制方面实现了本地化。大量礼器的出现,证明村头已经进入了人类文明早期阶段,同时也可能存在了原始的宗教。

李岩介绍,牙璋是中原地区夏、商时代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村头村遗址出土的牙璋,说明了当地居民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同类器物也在广西红河流域、越南北部地区出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