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20-12-08 09:34 的文章

以厨兴村传美味 探索“舌尖”致富路

说起横沥镇墨园村,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墨园古村落。这个近年来耳熟能详的“网红村”,以其积淀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村落闻名遐迩。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除了古村落,墨园村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厨师村”,全村有400多人从事厨师行业,许多村民靠当厨师发家致富。

“古民居沉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舌尖上萦绕的家乡味道飘香四溢!”在日前开展的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中,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为墨园村“打call”。自去年获授惠州市粤菜(东江菜)烹饪技能人才惠城横沥培训点以来,惠城区人社局在墨园村开展了多场烹饪技能送技下乡活动,助力该村培养粤菜(东江菜)人才。有前辈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底气十足的墨园村于日前参与申报“广东粤菜师傅名村”评选活动,致力在“以厨兴村”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将家乡美食传播四海。

“厨师村”400多人从事餐饮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墨园村外出村民用自己的勤劳、肯干,从打杂等厨房小工做起,自香港大厨处学得厨艺,成为一个个粤菜师傅,许多外出做厨师的村民都在家乡盖起了小洋楼。

尝到了做厨师的甜头,村里许多青年找当厨师的亲戚朋友介绍到省内外比较有名的酒楼和宾馆工作。他们虚心请教、拜师学徒,并参加专业的烹饪培训,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取得了厨师从业证书。渐渐地,外出做厨为生成为墨园村民谋生的新路子。

墨园村厨师们最拿手的是做粤菜,他们将美味可口的粤菜带到全国各地乃至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国家,演绎了“舌尖上的墨园”。在这其中,涌现出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上世纪80年代走出墨园村的首批厨师代表陈国忠、曾获“中国烹饪艺术大师”称号的陈国辉、在越南胡志明市翡翠皇宫酒楼任厨师长的陈国权、曾获惠州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陈志强……经过数年的历练,墨园的厨师精英们在自身发家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年轻人走上厨师之路,将粤菜和粤菜文化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在龙门希尔顿酒店任中餐行政总厨的陈文章16岁就外出踏上学厨之路。从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的学徒做起,一步步从打荷(打杂)、荷王,再到炒锅、副厨、行政总厨,20多年来,他辗转全国多个城市,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厨艺,收入也水涨船高。近年来,陈文章回到惠州,陆续带动100多名墨园村民外出就业。他还将客家酿豆腐、黄焖猪肉等家乡名菜融入传统粤菜进行改良,制作出的鱼露香煎黑豆腐、稻草肉、咸蛋黄酿猪肉等,成为客人必点的酒店招牌菜。

如今,墨园村共有400多人从事厨师或与之相关的餐饮行业,身影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就业。他们的月收入少则六七千元,高的一两万元,还有人承包了酒楼自己当老板。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刘红兰介绍,该村的青壮年70%出去都是从事厨师或者与厨房有关的餐饮行业,墨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厨师培训送上门,村民参与热情高

11月23日~25日,由惠城区人社局和横沥镇政府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粤菜(东江菜)师傅-烹饪技能送技下乡”活动在墨园村启动,为当地村民送去为期3天的专业厨技培训。

活动启动当天,数十名村民在专业面点师手把手的示范教学下学做花式面点,听讲解、学擀面、捏花样,相互交流,热情高涨。生怕遗漏关键的知识点,村民廖玉荣掏出纸笔记下来,还拿着手机录下老师的讲解视频。“这样的培训非常实用!以前我在网上查资料学做馒头,但做得不好。现在有师傅现场教,我很快就学会了,还能做出各种花样,回去就做给孩子当早餐。”廖玉荣乐呵呵地给记者展示她做的花式馒头。她说,如今来墨园的游客越来越多,但村里还没有早餐店,等学好手艺后考虑开一间早餐店,给家里增加一份收入。

作为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十大工程”之一,“粤菜师傅”工程自实施以来,便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相互促进。近两年来,惠城区人社部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在全区开展粤菜师傅特别是农家乐专业厨师人才培养培训,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帮助农村人口走上一条“美味”的增收致富路。今年以来,已有500多人参加“粤菜师傅”(东江菜)培训。

将打造粤菜(东江菜)师傅培训基地

去年,墨园村获授惠州市粤菜(东江菜)烹饪技能人才惠城横沥培训点,“以厨兴村”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