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2-05 10:36 的文章

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新华社澳门12月4日电 题: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新华社记者刘畅、章利新、郭鑫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澳门,对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和科举制度感到心悦诚服。100多年前,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澳门自家的祖屋撰写《盛世危言》,提出引入“西学”以强盛国家。而今,澳门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低纬度科学探测卫星,用来研究南大西洋神秘的地球磁场。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昔日濠江之畔的小渔村已然出落成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搭乘科教强国的时代巨轮,回归祖国20年的澳门,正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征程。

  飞翔吧,澳门卫星!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首颗澳门设计的科学卫星将于2020年择机发射。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南大西洋异常区地磁探测与地球液核发电机动力学研究”。这颗探测卫星将有望揭开困扰人类百余年的“百慕大”之谜。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1)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切割陨石(10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一切非常快,超出了我能想象的速度!”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可可教授感慨道。

  这位拥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等头衔的世界级天体物理学“大咖”,去年受聘于该实验室。来到澳门工作的第三个月,张可可代表实验室向国家航天局提出了设计一颗科学探测卫星的构想。

  “国家航天局非常支持,进行了多轮方案讨论。今年2月,卫星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5月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已经到位。”在英美工作了30多年的张可可坦言,天体物理研究对资金和人才要求苛刻,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与分量,卫星的研发完全不可能。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5)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陨石切片(10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该实验室是2018年科技部批准落户澳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此外,澳门还拥有“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四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是在澳门回归后建设的,成为小城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澳门人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回归后的科技成果。如果说“顶天”的是卫星,那么“立地”的成果则在中医药领域。

  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个巨大的显示屏显示着一个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在加入人参皂苷之后的运动节律。“你看,与人参成分结合的新细胞,运动性明显增强。这个试验为老祖宗说的‘人参补气’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对记者解释道。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4)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进行检测(10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7)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观察细胞培养情况(10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8)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讨(10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表示,回归之前,人们几乎无法将“科创”与“澳门”建立联系。回归后,在国家和内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牌,代表了国家对澳门科技发展给予的厚望,也是澳门直接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