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5-31 11:17 的文章

兰州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展

   

兰州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展

    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市各行各业中遴选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感人事迹。

    这些科技工作者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自身的生动实践全面阐释了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理解和感悟。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甘于奉献、勇攀高峰,为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科技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工作者的追求。

    为激励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牢记使命责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今天,市科协和《兰州日报》将一同讲述这些科技工作者不断求索的人生和动人事迹,为祖国70华诞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陈熙萌:护得“嫦娥”翩然落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燕文/图

    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的壮举,具有里程碑意义!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熙萌、邵剑雄教授团队连续承担了决定“嫦娥”系列着落月任务成败的相关研制任务,护卫“嫦娥”翩然落月。

    “‘嫦娥’落月时反推发动机关机时机非常关键,过早过晚均会导致‘落月’失败,央视描述为‘精心动魄、机不可失’!”53岁的陈熙萌教授沉稳内敛,观看直播时仍不免悬心。“在近月面处,无线电、激光、超声波等传统测距方法可靠性难以保证,我们采用了核的方法,利用能量高、穿透力强、可靠精确的伽玛射线测高。经过了大量计算仿真与地面模拟实验,我们的技术路线可完成着陆器近月面的实时精准测距,测高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仿真与实测数据高度吻合。”

    “踏踏实实做科研,总会有结果。当科研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更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2012年,任务主体承担单位接嫦娥三号任务后,发现陈熙萌团队早期关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与测距相关,找到了他,陈熙萌团队也未令人失望。“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中测高的地月转化技术”翌年底投入应用,后应用于嫦娥四号,并即将应用于我国嫦娥五号首次月面软着陆并返回任务。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军用标准1项。未来该技术将继续在载人航天、探月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得到广泛应用,而团队在研的空间同位素电源也将应用于我国深空探测。“仰望星空,想想我们的技术就在上面,豪情满怀!”

    王爱勤:让凹凸棒石研发领跑世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燕文/图

    7年助推盱眙凹凸棒石产值从2010年4亿元增长到20亿元,这是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勤研究员创造的“奇迹”!“是真科学家,就要为国家做出贡献!”56岁的王爱勤是全世界凹凸棒石研究发表SCI论文最多的作者,在凹凸棒石棒晶束高效解离、混维矿物材料转化和纳米矿物功能材料构筑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工作,连续多次入选全球和中国“高被引”榜单,发明专利多达65件。

    凹凸棒石有“千土之王、万用之土”美誉,其棒晶束可控“拆”“装”是世界性难题,王爱勤团队实现其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华丽转身”。“钴蓝颜料昂贵,我们把带色的纳米粒子镶嵌在棒晶上,这样产品就会从开采、初级产品时的1吨200元、2000元,卖至10万元、20万元。”作为民勤出生,兰大和兰州化物所的沃土培养出来的顶尖科学家,钴蓝纳米颜料是他回馈甘肃的第一个“大礼包”!这是兰州化物所19年的凹凸棒石研究中首个独立创制的产品,已建成2000吨生产线,量产后年产值4亿元。他开发的凹凸棒石保水剂,已在旱区农业、兰州南北两山等应用推广近百万亩,助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和西部生态环境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