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1-30 09:48 的文章

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石。纵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影响性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霸主地位

  英国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国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这场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英国由于引领了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金属制品、棉织品、钢铁制品和超过66%的煤炭,造船业、铁路修筑里程都位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高达40%。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远隔重洋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德国:在电气革命中崛起

  德国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直到1871年才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

  国家的统一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但是,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自查理曼大帝时代起,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9世纪60年代提高到97.5%,国民素质空前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来,1810年,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现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鼻祖。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与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1864年-1869年,世界生理学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89项。1855年-1870年,德国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才91项。

  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

  同时,德国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雅可比、欧姆、李比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德国耀眼的科技创新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美国:创新的国度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开始从英国向德国、美国转移。到19世纪70年代,当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经从英国变成了德国和美国。据统计,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而德国为15.7%,美国为35.8%。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力的巨大消耗,英国终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

  此后,美国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自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据统计,美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量占全球比重曾超过30%,目前仍高于25%。世界前1%引用论文中,美国占比超过46%,三方专利占全球比重曾超过30%,知识产权贸易费用占全球一度高达50%。

  全球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是美籍人,世界大学百强排名中美国大学占到一半以上。美国诞生了无线电、电灯、电话、空调、汽车、半导体、互联网、基因工程药物等重大发明和创新,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兴的产业。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成为人类经济史上新的巅峰。

  日本:从“拿来主义”到自立创新

  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走向近代化并开始崛起的帷幕。在“脱亚入欧”总方针的指导下,日本大力推行“殖产兴业”计划,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大量引进、译介西方图书、文献等科技信息情报资料,聘用外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以及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等,并通过“反向工程”快速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和本土化。同时,日本着力夯实智力基础,创办新式大学,培育人力资本,实现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的“进口替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日本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