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1-25 05:41 的文章

科技助力险企实现突围

  本报记者 钱林浩

  蓬勃发展的健康险市场是当前保险行业的焦点所在。银保监会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5677亿元,同比增速达31%,并且已经连续18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

  与此同时,健康险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仅人身险公司纷纷将健康险业务视为重点,也有越来越多的财产险公司发力健康险业务。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各家险企发布的2018年显示,有近30家财产险公司前5大商业险种中出现健康险的身影。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面对愈发白热化的健康险市场竞争态势,拓展健康管理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险企的突围方向,而科技应用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无疑是解读健康险未来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办法》中提出,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中有大量关于健康管理服务和合作的新增内容,这将极大地鼓励保险公司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在首届中国保险业健康管理论坛上表示,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之间有着融合的天然纽带。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近年来,保险行业正积极探索从疾病发生后的被动理赔到主动健康管理的角色转变,借助其集中支付方的职能,成为消费者健康管理方案的缔造者和托管人。在提供传统风险保障的同时,保险行业整合健康服务资源、管理消费者健康发展曲线。“健康中国行动”对保险业健康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行业未来应围绕健康管理的“管”字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办法》明确,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这较此前12%的比例限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认为:“《办法》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通过‘产品+服务’来提升自身价值和客户体验,提高差异化竞争实力。在各大险企积极推进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也有利于降低就医率和赔付成本,促进健康保险良性发展。”

  前述业内人士也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健康险向健康干预、管理式医疗等业务模式转型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尝试打造‘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闭环业务模式。”

  《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已有许多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落子”布局。在意图提升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诸多举动中,科技成为保险公司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

  今年4月,中国太保旗下专业子公司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在发布全新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品牌“太保妙健康”的同时,也与太保寿险、华为等共同推出了首款基于可穿戴设备及体征数据的健康互动保险计划。据悉,“太保妙健康”将搭建数字化移动健康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管理”的一揽子健康管理方案。例如,在健康干预方面,“太保妙健康”将通过实时追踪、持续的干预和服务引导客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太保寿险副总经理郁华表示,此类健康互动保险计划能够实现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双赢。健康管理服务能够帮助用户提升健康水平,降低健康风险,同时也能帮助保险公司增强客户黏性,扩展保险业务的产业链条。

  在险企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探索中,应用可穿戴设备是较为常见的科技手段。通过可穿戴设备手机客户的身体状况、健康活动等数据信息,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也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且,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数据也为险企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造了条件。

  一位市场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市场对于将可穿戴设备用于慢病管理有一定的刚性需求。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的慢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数量日渐庞大,激发了险企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这将会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该人士判断,未来用于辅助诊疗、个体化治疗和居家慢病管理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空间较大,可穿戴设备在移动监护、远程监护等移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