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推安徽昂首起飛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
光明日報合肥7月23日電(記者常河)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達15664億元,財政收入3232.4億元,增幅7.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8655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228元,比上年增長10.1%。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安徽跨越式發展的澎湃動力。
發展,從扶貧開始。作為扶貧任務較重的省份,2014年,安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8萬戶、484萬人。2018年年底,全省貧困人口下降到49.9萬人,年均減貧1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2.6%下降到0.93%,減少近11.7個百分點﹔22個貧困縣先后退出,2936個貧困村順利出列,志智雙扶、駐村幫扶、光伏扶貧、項目庫建設、培育支柱產業等工作在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效應,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多報道見6~7版
科技創新的“高光時刻”中,越來越多地閃現安徽企業的身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作為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整體推進超過70項制度創新,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分配和科技人員激勵機制創新、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的普惠財稅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突破性的制度設計,暢通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對接通道,推動著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太赫茲芯片、離子醫學、燃氣輪機等一批未來型產業由“種子期”步入“成長期”,積極搶佔產業創新制高點。
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打造技術創新密集區﹔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產業創新引領區﹔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制度創新先行區。70年的風雨兼程、執著探索,構建起成熟完善的創新版圖。
從汽車產業異軍突起到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從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到加快推進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超千億元產業加速孕育壯大。補短板,增后勁。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多極協同、多點支撐,發展速度全國領先,發展勢頭更可持續,安徽走出了科教大省的領跑之路,走出了資源大省的轉型之路,走出了內陸省份的開放之路。
今天的安徽,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型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貢獻了全球20%的智能手機液晶屏、30%的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電腦產量佔全球1/10。
對標滬蘇浙,共舞長三角。多年來,安徽在長三角這個大舞台上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戲份,日益成為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24日 01版)
(責編:趙春曉、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