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识”成金 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难
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的青岛富斯林科技公司,成立十年已经成为行业排头兵。回顾发展历程,总经理侯计金认为,企业腾飞的契机来自于2016年的一笔专利权质押贷款。
“2015年,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想趁机扩产,却卡在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上。”侯计金告诉记者,富斯林公司是依靠知识产权建立和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由于缺乏可供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眼看着绝佳机会就要错失,心里焦灼极了。”侯计金说。
关键时刻,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解了富斯林公司的燃眉之急。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常常会因为‘风控难’‘估价难’‘处置难’,申请不到贷款。可以说,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许多科企的‘卡脖子’难题。”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志介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中心整合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专利评价机构、经济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起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国内首创推出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帮助企业将知识产权点“识”成金,为企业融资解渴输送金融活水。
在联盟的帮助下,2016年,富斯林公司质押1项专利权,成功获得了银行500万元的贷款。侯计金将这笔资金形容为“雪中送炭”,“拿到贷款后,我们立即投入研发扩产,将产品推向全球。第二年,公司销售额翻番到9400万,2018年达到1.6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1.4亿元。”
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运用保险杠杆分解和化解风险,打消银行的后顾之忧,撬动贷款。”据联盟质贷办主任李英杰介绍,联盟通过专利机构的专利评价、担保公司的尽职调查、保险公司的保前勘查、商业银行的贷前审查,将原本银行承担100%贷款风险的模式转变为保险、担保、银行三方以6:2:2比例分担风险的新模式。
“市场化运作可以解决融资难问题,融资贵问题还需政策性引导。”刘建志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实施细则》,提出了“四补”政策:对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给予50%的贴息资助、对3年的保险费给予部分资助、对参与专利评价的中介机构给予激励、对质押专利权处置发生的专利评估费给予50%资助。“通过对贷款利息、保险费、担保费、评价费等进行调整,企业的融资成本切实降低了,远低于市场其他融资渠道。”刘建志说。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可以享受的贴息资助最多不超过三次,可以享受的保险费资助最多不超过三年,第一年资助80%,第二年资助60%,第三年资助40%。“不能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去应对无限的市场需求,要避免企业对政府资助形成惯性依赖,在为企业‘输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激发企业的‘造血’功能。”刘建志认为,政府不再对企业贷款经营结果承担“无限兜底”责任,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走上健康平稳的市场化运作道路。
政府引导、风险共担、市场化运作,制度设计充分保障了各方利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9家保险公司、16家银行、6家地方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先后加入联盟,成员由初期的5家发展到41家。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专利权质押贷款模式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认可。”刘建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联盟已为117家企业完成177笔审贷程序,保险为专利质押累计承保金额6.35亿元,累计使用财政资助资金1282万元,撬动银行贷款5.93亿元,财政资金放大46倍,未发生一笔贷款风险。
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新模式助推青岛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也为政府税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据联盟对2018年54家贷后企业经营情况抽样调查统计,54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36亿元,同比增长16.34%,实现利润总额5.15亿元,同比增长28.05%;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税总计12508万元,同比增长12.64%,一年绝对增长额达2615万元,是财政累计投入资助资金总额的2倍。
“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拓宽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双创’企业获得贷款的渠道。”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爱民表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青岛市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政策和举措,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