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8-09 10:26 的文章

加快建立科技倫理審查制度

原標題:加快建立科技倫理審查制度

  ● 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我國將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倫理審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並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

  ● 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目的就是加強統籌規范和指導協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

  ● 通過體制機制建設杜絕違背科技倫理的行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建立體系化的法律法規制度,使科技倫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建立體系內的自糾機制和體系外的監督機制,使其受到行政、司法和社會輿論的廣泛監督﹔再次,建立科學嚴謹的審查制度,切實做到事前審批、事中監督和事后跟蹤

從“黃金大米”到“換頭術”再到“基因編輯嬰兒”,此類科技事件總能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對於科研人員、政府部門在科技倫理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也是熱議的焦點。

中國正在為科技扎緊倫理的“籬笆”。近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將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倫理審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並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

上述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准則。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目的就是加強統籌規范和指導協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

新興科技帶來風險

倫理挑戰位居前列

事實上,從近幾年科技創新領域的一系列新進展和新動態來看,強化科學倫理審查、捍衛科學倫理,已具有相當的緊迫性。

2017年11月,被稱為世界首例的頭顱移植手術實驗由中外醫生聯合在哈爾濱實施,引發普遍的醫學倫理擔憂。去年11月,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隨即也招致巨大的倫理爭議。

對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要求“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同時,還提出了“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表明國家對前沿科技領域倫理建設的高度重視。

科技倫理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關注的話題,諸多提案、議案、建議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今年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向全國人大提交了7件建議,其中就包括《關於加強科技倫理建設 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議》。

在業內人士眼中,科技倫理和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以用戶密碼保護為例,往往用戶在這家用的密碼,在另外一家也用,甚至所有的密碼都完全相同。有科技企業則採取單向加密而非明文記錄機制——即使你在后台獲得用戶數據,也無法反向推算出密碼。用戶隻能在系統裡重設或者驗証,才能修改或找回密碼。

科技向善,始終置於倫理的光照下才會更健康。前不久,國家出台了關於App信息安全、包括隱私數據的規范,對過度索取用戶數據隱私等問題進行專項治理。一些熱門的App應用據此做了改正。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邱仁宗看來,大數據、基因技術、3D打印、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新興科技,在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巨大風險和挑戰。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人類從一般的智能活動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從事各種創新性發現、發明活動。然而,人工智能系統一旦失去控制或被不正當利用,就有可能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因而,人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必須保持審慎態度,有效應對新興科技可能帶來的倫理挑戰。

加快科技倫理建設

推動科技良性發展

據了解,此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將《方案》排在首位通過。

對此,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曹毅搏認為,《方案》的通過表明我國從推動科技成果的產出到追求科學發展的內涵上升,也表明了科學技術體系建設中新階段的到來。

在曹毅博看來,這樣的“第一位”也表明了我國的三個態度:首先,從社會公共利益角度出發,科技倫理建設是平衡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普遍倫理道德沖突的協調機制﹔其次,從科學技術的成效角度出發,科技倫理建設是規范科學試驗程序,端正科研工作態度的行為准則﹔最后,從科學體系建設的角度出發,科技倫理建設與科技成果激勵形成內外呼應,是科學體系重要一環的補全。

“強調科技倫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普遍價值取向,不僅僅我國,當今世界很多科技發達的國家、地區都注重科技倫理的建設。”曹毅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