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反恐尖兵
刀锋上的反恐尖兵
记武警黑龙江总队某支队特战大队大队长李玉峰(上)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本报通讯员 王金亮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经历了生死淬炼的李玉峰,在战斗中多次与凶残的犯罪分子刀锋相对后,对实战刻骨铭心的体会。
作为武警黑龙江总队某支队特战大队大队长,李玉峰深知,如果没有能打胜仗的真本事,在战场上面临的就是死亡,又谈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美好生活。
李玉峰所在的支队是总队唯一的全建制机动部队,素有“龙江利剑”美誉,特战大队则是尖刀上的刀尖。
接受采访时,刚结束训练的李玉峰说话有些沙哑。然而,这名瘦小的“80后”声音里却透出一股军人特有的坚毅,充满了力量。
生死时速
在特战大队的光辉历史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顶烈日,冒严冬,不顾生命危险,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老虎突击队”。在所有突击队员中,李玉峰是最勇敢的那只“老虎”。
距离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5年,但当时的景象李玉峰依然历历在目,这或许是他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赴西部驻训期间,发生一起暴力事件,李玉峰带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此时的大街已是浓烟四起,爆炸声此起彼伏,大批群众四处奔跑。热浪扑面,飞溅的玻璃碎片像冰雹一样打在他们的盾牌上,火焰瞬间蹿起。
突然,一名原本倒地的暴徒瞬间跃起,拿着燃烧瓶要引爆身边的液化气罐。
千钧一发之际,李玉峰不顾生命危险冲了上去,据枪、瞄准、击发,暴徒瞬时毙命。
像这样惊险的场面,李玉峰已经历过很多次。入伍17年来,他参与执行执勤安保、反恐维稳、武装抓捕、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近60起。
当记者问及处置暴力事件时为何如此镇定,李玉峰平静地说:“因为我们平时训练练的就是这些,指挥员就是排兵布阵。”
曾有人做过一份调查,当灾难来临时,你最先想到的人是谁?有99%的人这样回答:人民子弟兵。
2017年7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突降大暴雨,大面积的内涝将元宝集团公司项目部员工宿舍楼一层淹没。工友们来不及收拾铺盖,在惊恐中跑上二楼,其中还有两名妇女和两名刚满周岁的婴儿。
因宿舍楼是活动板房,房子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接到求援电话后,李玉峰带领应急分队24名官兵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救援。
“立即下水营救!”了解现场情况后,李玉峰迅速安排人员准备救生筏,而后带领10名战士跳入水中,用手拽着救生筏,逆着水流向活动板房前进。
肆虐的洪水没过了李玉峰和战士们的腰部,手上的皮也早已经被磨掉。
到达活动板房后,李玉峰指挥战士们将被困的妇女、儿童先行解救上救生筏。为防止救生筏被洪水冲走,李玉峰带领3名战士将绳子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捆绑在救生筏边缘,直到群众全部顺利登上救生筏。
经过1个多小时紧急救援,被困群众被一批批营救上岸,46名被困工友及亲属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地点。
训练严苛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提起李玉峰,队员们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大家对李玉峰的评价亦是出奇地一致:训练严格、心思缜密、性格坚韧。
李玉峰带兵严,在支队是出了名的。
“一想到要跟着李玉峰一起训练,我的小腿肚子就‘转筋’,他的要求太严了。”不少队员回忆起来至今都心有余悸。
为练就狙击手们全天候作战能力,李玉峰有意选择风天、雨天、雷天、雪天开展训练;为练就忍耐力和稳定性,他组织队员在山林地、模拟闹市区等实战环境下潜伏伪装训练,在每支枪管上摆一枚弹壳,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为练就心理素质,他夜间带着队员们到荒郊野岭甚至是坟地里匍匐待命,一边亮出靶位,一边放出活禽、制造噪音进行干扰;为练就应变能力,他将靶位设在210米、260米、320米等随机距离上;为落实“绝对快、相对准”的战斗理念,他组织队员们每天练习上千次快速出枪、快速换弹匣、快速射击。
2013年,李玉峰带队参加武警部队特勤AB队轮训时,更是严出了“天际”:为了节省每天宿舍往返训练场的时间,他竟带领队员在训练场搭帐篷,吃住在训练场,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抠出来用于训练。
由于长时间穿着防弹背心,战士们后背上起了密密麻麻的痱子,痛痒难耐时只能用痱子粉解决,但李玉峰坚决不同意脱掉防弹背心,“如果不以实战标准来要求,一切训练都没有意义”。
就这样,各种高强度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轮番轰炸,队员们的基本功愈发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