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因公殉职党员黄火辉:俯首甘为“老黄牛”
追忆因公殉职党员黄火辉:
三十八年如一日 俯首甘为“老黄牛”
黄火辉(左)生前走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扶大高管会供图
黄火辉走了。
7月8日上午,这个被梅县区扶大高管会干部和三丰村群众时常挂在嘴边的“火伯”,还没来得及与他亲爱的家人及心心念念的村民作最后的告别,就倒在了工作一线,再也没有起来。
今年58岁的黄火辉,是扶大高管会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水务组组长,在基层水利一线工作已有38年,自有年度考核以来的26年中有16年被评定为“优秀”。
38年来,黄火辉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责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7月11日,黄火辉被追授为梅县区“优秀共产党员”。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见习记者 魏丽文
通讯员 丘声财
扎根基层有担当
总是冲在防汛救灾一线
黄火辉1981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梅县水土保持实验推广站、梅西水利工程管理所,2007年12月到扶大高管会工作,生前担任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水务组组长。
“火伯做事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仅姓黄,刚好又属牛,大家都笑他是‘老黄牛’。”与他共事十多年的同事梁雪平说。
每年4月15日到9月15日是梅州的防汛期,一到雨季,黄火辉就经常顶着风雨、披着雨衣一个点一个点地巡查扶大高管会的五个山塘、水库和十多个内涝点,“一接到预警信息,黄火辉马上就出去巡查了。雨稍微大一点,他都会骑着摩托去点上看一遍。”扶大高管会应急队队长江茂昌说。
在汛期,夜班值守是常事。黄火辉总是会先安排自己值夜班,一值经常就是一整夜。“每到这时候,他就会跟我们说,你们年轻人家里有小朋友要照顾,值班他先值。”水务组干部江晓明说,黄火辉自己家里也有个刚满7岁的小孙子,却从不曾在恶劣的天气在家陪伴过家人。
5月28日晚上12点多,黄火辉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实在困了,就在办公室用几张凳子拼成简易的床,将废旧报纸垫在身下,手臂枕着头休息。“我当时看到这个情况,担心他58岁了,身体会吃不消,但是他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回到家也睡不着,在这里躺一下就好了。”扶大高管会党委书记刘演政说。
刚躺下没多久,三葵村十三村民小组一名群众打来电话说自己家里浸了近一米深的水,周围几户人家也不同程度受灾。黄火辉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上叫上在扶大高管会应急队的儿子一起先去内涝点组织转移群众,并向高管会主要负责人汇报,组织人员带上抽水机及沙袋前往救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十三村民小组的内涝已全部排除。
像这样的场景,只是黄火辉从事水务工作38年来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在刘演政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黄火辉生前值夜班时的照片。“那天夜里两点多,我去巡查的时候从三防值班室经过,看到火伯枕着旧报纸躺在桌子上,我当时看到这个情景,眼泪差点流了出来。”刘演政说。
7月1日扶大高管会开干部会时,刘演政给大家展示了这张照片,并号召大家向黄火辉学习。没想到,几天后,就传来了噩耗。
勤勉尽责担使命
倒下前一刻仍在工作
扶大高管会所里村、铁炉桥村的2个污水处理站,是今年的重点项目,涉及到周边近3000人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主要由黄火辉负责。由于时间紧、工程量大,黄火辉从规划、征地开始,就全程参与。
4月份开始征地时,黄火辉就遇到了难事。铁炉桥武仙污水处理站虽然用地面积不大,但涉及的群众多。小部分群众一开始抵触情绪比较大,黄火辉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他天天来,早上来、中午来、下午还来。将心比心,我看他那么有心,做的又是大家的公益事业,后来就心软了。”在黄火辉的劝说下,当初涉及征地面积最大的村民黄升昌最终还是同意了。
项目开工后,黄火辉又时时牵挂着工程的进度,为了确保在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转。
“他经常说要来看一看才心中有数,一个月最起码有26天会来工地,我们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会及时指出,对细节都很严格。”项目施工方负责人陈祚万回忆道。自项目开工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黄火辉都会在工作微信群上汇报工程进度和下一步安排。
7月4日,黄火辉到铁炉桥医院体检,因为血压指标异常,医生提醒他要特别注意,并建议他做进一步的检查。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他没顾得上去复查,总觉得忙完手头的项目再去也可以,周末还到施工现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