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港交所未来要扎根中国、连接世界、拥抱科技
【李小加:港交所未来要扎根中国、连接世界、拥抱科技】李小加表示,未来港交所还会继续改革从三个方向下手,第一扎根中国、第二连接全球、第三拥抱科技。(国际金融报)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港交所的行政总裁?”
这是李小加(Charles Li)面试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时,时任港交所主席的史美伦给他的面试题。
“我不能胜任港交所的行政总裁”,据说,这是李小加的回复。
而从2009年到2019年,这个“不能胜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却用了他人生的十年,去证明了他“能”。
“改革”是李小加在港交所的十年里最为重要的主题,十年来,李小加推动着港交所一路向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启动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一项上市改革,改革后的《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和尚无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并不顺利”,是他推动的每一项改革的代名词,这条路上满是质疑、障碍与对抗。
带着疑问与期待,7月2日,在第十三届新领军者年会的媒体村里,《国际金融报》记者见到了李小加,并与他进行了对话。
十年变革
“您觉得在港交所的这十年时间里,哪项改革是您印象最为深刻的?”
“至少有三件大事。”李小加答道。
“第一件大事是将港交所从一个单一的股票交易所变成一个全方位的全资产类别的交易所”。港交所在2012年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基础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这一次的收购,也让港交所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一家全球化的交易所。
“第二件大事,是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更加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港交所进行了“三通”改革,即深港通、沪港通以及债券通。2019年前5个月沪深港通北向通(即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成交额已经超越2018年全年成交额。关于债券通,李小加认为,这是巨大的突破,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截至2019年6月,债券通已登记的机构投资者也已突破了1000家。
“第三件大事是对上市规则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改革”。港交所修改了香港原有的上市规则,开启了同股不同权的大门;同时还允许尚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场改革彻底改变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面貌和上市公司构成,也让港交所更加成为了亚洲地区新经济上市的聚集地。
“同股不同权”制度改革成功
“上市新规已经出台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曾经的质疑和阻碍打消了吗?”
“质疑和障碍一直都在,不同的人对于同股不同权看法不一,我们无意改变大家的看法,只是想给市场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不喜欢同股不同权的完全可以不投资这些公司。”李小加直言。
同股不同权,是将股权拆分给两类人群,一部分股权由始创股东及其团队所有,另一部分股权则由外围股东持有。
而在上市新规之前,“同股同权”是香港金融界的核心价值观,这也让香港股市错过了阿里巴巴。
李小加说,“科技公司有它自己巨大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也决定了他们对‘同股不同权’的需求。在2013年,港交所挥泪告别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我们也尊重那时市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但因此我们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和市场讨论形成新的共识”。
改不改?要改。但怎么改?港交所的做法是,从制度安排上下手。一方面,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对同股不同权有可能带来的独特风险和弊端做出更多制度性的安排,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保护。
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公布了新的《上市规则》,第一次向采用非传统股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和尚无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一年后的今天,与去年同期相比,港交所募资金额上升了35%至700亿港元。
李小加认为,“从当前的成绩上来看,上市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这也为内地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了一个亚洲先例。”
生物科技行业成新动能
在香港新股发行上,有超过50%的募集资金是来自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