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6-21 14:03 的文章

掌众集团:数据与融科技的共享 信用生态与行业

”征信”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留下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等佳话。随着我国金融全球化进程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加快,加强包括征信体系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务。

放眼社会体系化运营,征信体系的完善程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水准的重要指针。掌众集团负责人曾表示:“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市场经济建立新规则,而个人在征信业务中的角色将从被动走向主动。”中国作为征信的新兴市场,个人、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于信用基础性制度环境、个人信用基础、契约精神的认知度都有待提高。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征信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到信用生态的好坏。从世界征信体系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欧洲,亚洲的日本的征信体系经验或可借鉴。在美国,信用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已经是对人品的量化,是对一个人的判断标准,1860年成立第一家私人信用机构起,已形成了自主运营、成熟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的私人征信服务公司;在欧洲,大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模式,即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由于信用文化与欧美不同,亚洲历史最为悠久的日本征信业形成了既有别于欧洲的公共征信模式,又不同于美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行业协会主导与市场化运作并存的混合业态,其中会员制成为显著特征。

从中国征信体系的实践来看,实施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央行主导的征信中心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基础数据库,而民间的125家企业征信机构、97家信用评级机构是完善、补充央行征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征信系统累计收录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达550万次和30万次;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信用信息指数已经连续3年达到满分8分。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金融服务便捷化的同时对于个人征信体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掌众集团认为,互联网最大的动力就是促进信息快速化和扁平化,民间征信系统最大的难题就是数据碎片化和整合难度高,而金融科技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利器,金融科技对于征信体系的“加速器”作用不容忽视。

在金融科技引领的数字化时代下,信用不再是局限在某个封闭体系的单维度指标,而是完全可以量化并且通行于全社会的多维度数据。掌众集团强调,金融科技对于信用体系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丰富信用体系的数据维度,用户的社交、喜好等行为被量化,使得用户画像更加完整;二是延长信用服务半径,传统的征信服务主要是共享债务等信息,看的是历史数据,而依托金融科技可进行实时判断,并可对未来形成预期;三是拓宽信用服务覆盖范围,目前中国仍有4.6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可有效填补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有效覆盖的低收入者、小微企业等长尾群体。

对于互联网时代征信的另一个痛点“数据孤岛”,掌众集团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其看来,数据孤岛的产生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海量数据没有共享造成的浪费;二是是部分机构平台虽拥有大量数据,但不同数据来源在逻辑上相对孤立,形成了封闭式、割据式的数据结构。掌众集团在拓展外部权威数据渠道的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发挥底层金融科技的力量,发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持续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在信贷及征信领域的运用,在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个人海量数据整合与分析校验,发挥产业路由器的功用,从而加快构建覆盖度更广的征信体系。

在“互联网+”的变革中,征信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识别、防范、管控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掌众集团坚信,只有加强数据与金融科技的共享,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信用生态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