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AR 迎来技术和市场
6 月 14 日,由商汤科技、浙江大学、北京大学、OPPO、小米、京东、高德、海信等企业和机构联合发起中国增强现实核心技术产业联盟(China Augmented Realit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简称 CARA)正式成立,旨在推动中国增强现实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将是一次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大联合,或许会成为中国 AR 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早在 2012 年,AR 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这个兼具魔幻与有趣的黑科技被认为是引领技术变革潮流的黑马技能。而自 2016 年开始,国际上的各大科技巨头纷纷表现了对 AR 的浓厚兴趣,Facebook、谷歌、苹果相继推出了自己的 AR 平台。国内企业的步伐也并没有落后,如商汤科技早在 2016 年 1 月就有了自己的 SenseAR 特效引擎。
近两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AR 在内容与硬件体验度各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呈现出极具诱惑力的潜力市场和海量应用场景。5G 的到来,更将推动 AR 技术的大规模普及。据《IDC 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预测,至 2023 年,中国 AR/VR 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 652.1 亿美元。在预测期内(2018-2023 年),5 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 84.6%。
但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不能缺少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如何让 AR 在市场容量快速爆发的环境下,也能落地出真正优秀合格的应用和内容;另一方面,产业链中各个企业和组织应该形成怎样的关系,发挥怎样的作用,以构建良好的产业循环。
对于这些问题,CARA 理事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移动智能事业群总裁、研究院院长王晓刚,进行了专业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联盟成立的意义,也正蕴藏于其中。
CARA 理事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移动智能事业群总裁、研究院院长王晓刚 撬动 AR 多行业应用的支点
“AR 技术已经渡过了巨大的科技泡沫期,迎来了技术和市场的拐点”,王晓刚认为,“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赋予了联盟一个特殊的使命”。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的革新、产品的突破,以及生态的构建,正是 AR 撬动多领域应用的支点。
对于 AR 的核心技术,王晓刚概括了三个方面。
从产品层面来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 “软件和硬件的完美集成和协作”。软硬结合对于 AR 产品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软硬件之间需要有密切的相关性。例如 3D 传感器的出现,不同的 3D 传感器实际上对软件的适配性要求不同,像结构光、ToF、双目等等,它们产生的深度图像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实现完美的 “软硬结合”,需要软件算法厂商能够和硬件厂商联合起来去攻关。
放大到生态层面来看,AR 生态的繁荣,离不开好的内容的产生,而内容的创新需要强大的开发平台和工具的支持。
但在生态方面,王晓刚表示,从国际上来看,谷歌、Facebook、苹果、微软居于主导地位。例如,苹果有 ARKit,谷歌有 ARCore,这些巨头通过一系列产品来定义产业发展模式,技术和应用的标准,进而构建起自己的 AR 生态。而在国内,尚缺少能够从整体上去协同整个产业链或者生态的企业或组织。
“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平台去推动整体行业的迭代,推动标准的构建。” 他解释道。“AR 产业链相对较长,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去支持”。正因如此,王晓刚认为联盟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目的就是首先推动核心技术的攻关,然后结合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和相互支持、协作,来推动优秀产品的落地,进而推动整个生态的发展和完善。”
产学研一体推动标准化建立
据介绍,中国增强现实核心技术产业联盟的核心价值,包括加强技术研讨与创新、推动关键技术标准化研究和制定、建立交流平台以促进生态建设、开展增强现实专业人才培养等,提升国内 AR 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对外输出能力。
这相当于将目前国内 AR 相对分散的局面,转化为一股超强的聚合实力,能够真正推进 “产业上下游资源的结合和相互支持与协作”。目前,联盟包括理事长单位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39 家理事会成员,成员单位近 200 家。
事实上,产业上下游协作的核心就在于产学研一体化,由此建立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良好协同,这也是推动 AR 技术和应用标准化的重要条件。工业界通常可以发现行业应用和落地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就可针对此进行课题研究加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