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6-19 20:26 的文章

人才 科技 绿色 共享_最新林业信息

  中国防治土地荒漠化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动防沙治沙事业不断发展,中国防沙治沙人从未停止努力,探索技术,创新模式,分享经验,直面问题,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推进防沙治沙取得更大的成绩。
  6月17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大会主题为“人才、科技、绿色、共享”,设立了6个分论坛,围绕创新技术、监测预警、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讨与交流。

人才 科技 绿色 共享_最新林业信息

敖东 摄


用新技术推进沙区生态修复


  第一分论坛围绕防沙治沙的新模式、新技术展开交流和分享。
  亿利绿土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林和介绍了库布其生态模式建设。
  亿利资源集团坚持30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形成了以沙漠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的创新实践和成功范例。亿利研发的二代无人机,能实现精准播种并自主飞行,在库布其沙漠实施无人机飞播造林试验2000亩。目前,亿利吸纳100项全球化治沙改土新技术进行展示、宣传、应用,并纳入大数据平台。
  哪些植物能够在高寒地区的沙地生存?中国林科院新技术所党委书记贾志清团队研究了海拔2800米以上的青海高寒沙区如何恢复植被。针对高寒沙地独特的环境条件,通过工程与植物固沙、无灌溉造林等技术,试验区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了12.3%,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36.7%。选育的青海云杉等8种抗寒植物材料在青藏高原高寒区生存上限达到海拔4600米。筛选出适合高寒沙区的优化防护林类型,提出了高寒沙区防护林最佳造林密度。
  今年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成立60周年,所长徐先英分享了甘肃治沙60年的成果。
  甘肃以“外治风沙、内建绿洲”为指导,通过实施“障压、灌固、带挡、网护”,形成绿洲防护体系;发展“节水、保土、采光、肥地”的绿洲边缘高效农业系统;建立区域“农业系统”综合防沙治沙模式。这是甘肃治沙的骄傲,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录入《甘肃大辞典》。
  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认为,应科学配置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加大基本草牧场和人工草地建设,提升其生产功能;对大面积退化、沙化草地进行保护和修复;坚持春季休牧、打草场轮刈制度,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草原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构建草原生态和草牧业大数据智慧平台,为动态草-畜平衡、草-畜合理布局、科学饲养等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建立生态保护成效监测、检查和监理机制。(记者 迟诚)


完善荒漠化监测预警


  风沙灾害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科学监测与预警?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科学防止沙害和荒漠化有怎样的作用?第二分论坛探讨了风沙灾害的形成原因,交流了如何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丁国栋认为,我国治沙技术相对成熟,成效十分显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使沙区人口减少,劳力费用增加,防沙治沙迫切需要机械化和智能化。
  沙尘暴呈现明显的年际、季节、月份及日变化特征。遥感大数据极大地增强了各行各业的监测应急能力,在沙尘暴监测应急中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处长刘旭升认为,应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天地同步监测体系;采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分散数据的整合,提升沙尘暴监测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平台,研发数字化沙尘暴应急预案,实现沙尘暴应急管理的智慧化,打造智慧林业展示窗口。
  中国土地荒漠化与沙化监测是荒漠化防治的基础工作,自1994年以来,国家林业局每5年进行一次清查。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对地观测实验室主任冯益明介绍说,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在西北部,在南方河湖两岸以及滨海也存在零星沙地。由于沙地区域差异大,基于遥感进行沙化土地提取,难点在于难以精确提取沙化土地边界。为此,采用中科院寒旱所2000年基于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的全国沙化土地结果为基础,相应年份遥感影像与2000年沙化土地边界进行叠加,对沙化土地边界进行修边更新,得到相应年份沙化土地边界。
  与会专家还分析了宁蒙河段入黄风沙过程的监测结果、内蒙古中北部沙漠化及其成因分析。专家认为荒漠化和沙化应该有更精准的监测与预警。(记者 迟诚)


建立“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