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平:“科技之翼”引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这首饱含爱民为民情怀的经典诗作,是刘先平扶贫路上的座右铭。
2018年10月,受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委派,刘先平成为区科技局驻西湖镇关胜村的一名扶贫干部。驻村以来,他以军人身上的果敢与胆识,靠着那股不服输的“牛劲儿”科学谋划敢为人先,成为了该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础之上,他还动起了“科技扶贫”的活脑筋,帮助全村村民解决产业增收难题,用实干精神带领关胜村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关胜村特色产业金银花
盛夏之际,记者跟随刘先平一起来到西湖镇关胜村,听村干部和农户讲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也探寻他如何将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把初心与使命写在大山深处的动人故事。
一诺千金:“关胜不脱贫,坚决不回城”
“刘科长,来了啊。”“嗯,老田!吃了晌午我给你送卖包谷的钱哈……”7月24日9时,我们跟着刘先平来到西湖镇关胜村。在走往村办公室的路上,总有村民亲热地和他打招呼。与几年前初来关胜的心情不一般,这会刘先平的脸上总是笑容满满,与村民们说起话来既亲切又掷地有声。
西湖镇关胜村地处云贵高原结合部大娄山余脉,海拔在500至914米之间。全村幅员面积24.0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00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85户620人,曾是重庆市级贫困村。
关胜村特色产业梨子熟啦 记者 陆海银 摄
2018年10月,初来关胜,面对着大娄山上重叠的山丘,刘先平的内心忐忑,压力山大。“关胜村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加上家中父母年迈,妻子尚在孕期,当时连觉都睡不着……”
扶贫工作不简单,尽管当时压力特别大,但曾经当过兵的刘先平还是没有畏惧,他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关胜的贫困群众。
到达市级贫困村关胜村的一个傍晚,刘先平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关胜山上,望着远方,大喊了一声,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心中暗暗许下了一个誓言:“关胜不脱贫,坚决不回城。”
铮铮誓言看行动!精准施策的第一步就要摸清贫困户底数。受地形的影响,关胜村的建卡贫困户都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沟壑里,于是刘先平就带头与驻村工作队的其他队员一起,踏着崎岖的山路,翻过一个个山包,一家一家地走访。
下雨天,山里的泥巴路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弄不好脚一陷起不来。遇到有青苔的石板路,一不小心打滑就摔跟头是常事。有的贫困户住得偏,光山路就得走两个多小时……尽管工作不容易,但刘先平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入社到户,每跨过一道山沟,每走到一家农户,刘先平总是轻言轻语地问:“柴米油盐够不够?大病特困难不难?劳动能力强不强?产业发展行不行?经济收入稳不稳?读书孩子有没有?住房饮水安不安全?”
“人均耕地少、产业基础薄、层次低;群众老龄化程度高、文化素质偏低、观念守旧;收入渠道少、多数因病因学致贫……”一户一户走访,一户一户攀谈,一户一户更新信息。就这样,短短3个月时间,刘先平就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扶贫“数据库”,全面摸清了185户贫困户家底,找到了关胜村的“穷根”。
精准帮扶:“只要踏实干,好日子有盼头”
“脱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神圣的使命。然而,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关胜村的贫困户该怎么扶?刘先平认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因户制宜,有针对地帮助他们解决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7月24日13时。
刘先平顶着烈日,来到贫困户张元忠家中。
还没走进家门,就听到有人远远地在招呼了:“刘科长,天气楞个热,赶紧进屋坐一起吃晌午,我媳妇煮了好几个菜好下酒。”
“我吃过啦!元忠,最近屋头都还好哈.....”看着穿着整洁,心情颇好的张元忠,刘先平欣慰地笑了。
指导村民科学种高山水稻 记者 陆海银 摄
而谁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位男子两年前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他一个人无依无靠,住的是一个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子,空荡荡的屋子里摆着一张歪脚桌子。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总是沉默寡言,甚至不敢与人对视……”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张元忠的场景,刘先平任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