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8-04 12:27 的文章

警惕科技义和团

警惕科技义和团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秦安娜

  来源: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都是想把生产资料紧紧攥在自己手中的“排外运动”,特朗普又比百年前的中国农民高贵多少?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了被史学家称为“破冰之旅”的国事访问。

  近半个世纪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南加州的约巴·林达市——尼克松的出生成长地和长眠之地,发表名为“共产党中国与自由世界未来”的演讲,称对中国要“不信任并核查”(Distrust and Verify)。

  这一表述甚至比里根当年对苏联的“信任但核查”更严苛一步。

  中美之间的铁幕即将拉开。

  特朗普政府要用这道铁幕,将美国的资本、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和美国的市场,都牢牢地拴在美国。

  这道铁幕成为美国商业公司的保护伞,任何想要穿过这道屏障,布局全球化的中国企业,都将受到打压和制裁。

  这一幕跟120年前,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何其相似,秉持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心里想的只是撵走洋人后,抢回因修铁路被征用的土地。

  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在科技文明时代,资源的争夺从土地转向市场。市场越大,科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其乘数效应就越大。

  为了保卫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特朗普掀起“科技义和团”,以国家安全名义发起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审判,所求只是把美国市场以及美国可以争夺的市场更多的留给美国企业。

  都是想把生产资料紧紧攥在自己手中的“排外运动”,特朗普又比百年前的中国农民高贵多少?

  1

  1899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雨带久久徘徊在长江流域,迟迟不肯北进,以至直隶久旱不雨,田禾枯萎,大地龟裂。

  《顺义县志》记载"被灾之区甚广,畿辅大饥,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李鸿章呈报直隶旱荒的奏折中称:“欠收三、四分不等,民力不免拮据”。

  这场大旱成为直隶地区义和团兴盛的重要条件,该地区的农民们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生产资料——土地,被迫成为流民。而清政府因为割地赔款,国库空虚,不能赈济,整个直隶面临社会大震荡。美国传教士恩溥说,“在这种时候,懒散和不安分的人准备铤而走险了。”

  五口通商以来,中国的农民生活在清政府和外国传教士的双重压迫下。清政府因赔款,将多项税收权押给洋人。为了充盈国库,将更多的税赋压在农民身上。

  这其中又存在差异,如若村民信奉洋教便可以免被征税。由于洋人修铁路,势必会占用农民的土地,他们被迫离开安身立命的生产资料,如果是非教民的身份,他们将得不到交通运输部门的一份工作作为补偿。

  教民和非教民的身份,决定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不同生存状况。彼此之间也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更加对立。

  洋人和洋教信徒加剧了中国阶层的不平等,之前不等平存在于农民、乡绅、士大夫群体,洋人进入中国后,仅农民阶层,就因为是否信奉洋教而产生新的不平等。

  心理失衡就容易柠檬精附身,义和团最早是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斗争。鲁西南某地的义和团信徒,找教民帮忙打造桌子,却故意拒不付钱,引发了同村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械斗。

  之后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变成对传教士群体的围剿。义和团的教义从最初的“反清”主张,变成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将枪口一致对准洋人。

  1899年末,直隶地区频繁爆发义和团农民运动,各地攻打教堂的事件此起彼伏。年末,直隶总督裕禄接到各县报告:“义和团情形,近日愈加猖獗……其人数众多,蔓延广远,声势浩大,骄悍难驯。“

  义和团原本是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想要讨回生产资料的排外运动,但是它遇到了中国社会从顶层到底层,都弥漫着排外情绪的历史阶段。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强烈的排外意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最上者如慈禧太后,她虽然是近代中国较早认识到西方近代发展实质与意义的领导人,但在戊戌变法之后出于实际利益的考量,她对西方的看法发生了某些变化。

  尤其是西方各国收留康有为、梁启超等“犯上作乱”的罪臣,纵容他们肆意攻击、诋毁清政府和她本人时候,慈禧更觉得是西方国家故意与她捣乱。

  清政府涌起的排外情绪,需要寻找到一个出口。民间的义和团组织就是他们找到的武器,即可杀洋人,又无需官方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