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7-27 15:26 的文章

深莞交界将崛起一座“科技”大山

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如何竞合发展?

科学功能基本形成错位布局,将发挥“1+1>2”的作用

目前,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双方将如何竞合发展?

“竞争是有,但是合作更强烈。”多位熟悉深莞发展的专业人士对南都记者说,深莞合作的需求远远大于竞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东莞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能夯实深圳科研落地的基础,还能打破东莞制造业的瓶颈,更有利于推进深莞同城化和一体化。

从两个科学城的功能规划来看,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材料科学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而光明科学城则重点围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布局发展,两个科学城的科学功能基本形成错位布局,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将发挥“1+1>2”的作用。

梁维东谈及东莞与周边城市互动时曾表示,东莞的发展离不开广州、深圳、香港这些国际化大城市的帮助与支持。东莞与这些大湾区的“超级老大哥”们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东莞拥有制造业和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配套服务和成本上也都具有优势。现在东莞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已进入加速期,相信未来合作更加紧密,合作效果更加丰硕。

深圳方面亦强调双方合作。《规划纲要》提出,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务实合作,加强光明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联合研究平台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同时,联合中国散裂中子源,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聚优势,推进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正是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之一。

综合来看,深圳和东莞均全力推进科学城建设,而双方如何竞合发展或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建设方案》能找到答案。

寻求突破行政壁垒的路径和方法

现在深圳光明确定落户6个大科学装置,还规划有4.1平方公里的科教融合集群;松山湖科学城除了当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外,还有一个同领域的大科学装置正在申报。未来这些大科学装置如何打破行政的壁垒,实现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动、科技资源共享?

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非常关键。《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深港、深莞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推动在大科学装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湾区经济的效应就是所有要素能够高效、合理地配置,只有各种资源要素高度、密集配置,才能放大它的效应。而资源要集聚和扩散,交通先行尤为重要。

深圳方面指出,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深莞城际和深广中轴城际的规划,两条城际交会站点设在光明中心区,形成光明科学城新的区域交通枢纽。加强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的联系,加快推进光侨路北延,为深莞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打好基础。

东莞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东莞市委会副主委林海川,亦认为深莞双方应寻求突破行政壁垒的路径和方法。他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例提出了形成合力的方法,首先要打包松山湖科学城内主要科技单元,筹建物质结构国家实验室;其次东莞市应该积极借鉴上海经验,设置负面清单,提前预防和规划;再次,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小组,协调园区内不同科技单元,使之真正形成合力而非内耗,为松山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保驾护航。此外,还有专家提议,用市场化机制和利益共享的办法来融合壁垒,深圳都市圈有可能是未来的选择。

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珠海横琴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将目光聚焦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至2020年初,珠三角至少已有8个地区或园区以科学城命名。深莞如何携手从中脱颖而出?答案或许就在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

统筹:南都记者 陈蓉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