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7-17 14:28 的文章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立足高原 产出一批看得准、用得上的科研成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三个最大”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立足高原 产出一批看得准、用得上的科研成果

高科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培军。王兆宁 摄

  这一背景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眼国际高原科学研究前沿,在高原资源与环境、高原生物、高原健康等涉及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尤为重要。一年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科院),以干货满满的科研成果给出了实际答案。

  立足区位优势 取得“一大进展”

  在7月16日召开的高科院一届二次理事会上,高科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培军表示,高科院成立一年多以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建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科考青海基地,组织科研团队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围绕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和科考成果服务支撑青海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逐步梳理明晰了高科院自身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定位、作用及参与对策、任务和目标。同时,高科院与青海省科技厅、省内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合作,为青海省借助国家二次青藏综合科考大平台,参与青藏高原科研工作,提高开展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科院先后数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深入青藏高原青藏线、新藏线、川藏线及其沿线地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科学考察。针对青藏高原“缺氧”这一特殊的环境致灾因子,设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健康”专题,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植被、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的综合考察研究,以期揭示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时空变化格局,厘清氧含量影响因素。该项专题研究,对定量评估青藏高原缺氧环境的人畜健康效应,深化高海拔地区、高寒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提高高原地区人体健康应对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在高科院的推动下,青海师范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后承担“第二次青藏科考”66项任务之一的唯一一所地方院校,校内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任务的科研人员达80多人。

  聚焦科研重点 取得“三大突破”

  近一年来,通过开展《青海生态价值总量和时空差异的量化》、《青海省五大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和《青海大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及模式评估》三大课题的研究,系统和科学定量的回答了青海的生态价值判断、生态责任划分和生态潜力挖掘等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梳理了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河湟谷地五大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与建设工程。建立了生态保护措施和工程数据库,评估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综合效益,提出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对策。构建了青海地区生态保护措施和工程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今后青海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生产的大生态产业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发掘青海生态潜力、资源潜力,加快建设五大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意义。

  史培军介绍,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是新时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高科院组建的“高原微藻培养及应用”科研团队,集中了藻类研究、水产研究、温棚研究、水环境研究等国内优秀人才,投入较大资金,建成相应的藻种库、藻类化验室、藻种培育和生产车间、水循环净化系统等。自2019年4月以来,开展了实质性的实验研究,对高原藻种储备、优质藻株选育、微藻养殖、规模化培养和采收等进行了深入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预计年内可实现科研成果的初步产业化。

  聚焦青藏科考 实现科考综合服务能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