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赛生物获准注册 硬核科技献礼科创板一周年
中国网财经7月16日讯(记者 胡靖聆)7月15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同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赛生物”)科创板IPO注册。作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第一股,凯赛生物离正式登陆科创板又进一步。
2019年12月10日,凯赛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凯赛生物是第一家申请科创板IPO上市的合成生物产业化公司,更是首家实现生物制造替代化工制造成为材料原料的主导供应商。凯赛生物作为生物制造硬核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属恰逢其会,为科创板产业结构丰富添上重要一笔。
掘金生物基新材料创新
招股书显示,凯赛生物成立于2000年,公司专注于生物制造中间体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实践,主营业务是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公司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为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
2019年公司99.56%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都是长链二元酸产品系列。长链二元酸产品的客户主要来自高性能聚酰胺、热熔胶、香料、涂料、防锈、润滑剂等行业。凯赛生物的主要客户包括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全球著名化工、医药企业。
凯赛生物业绩增速也十分明显。报告期内,凯赛生物的业绩高速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公司分别完成营业收入13.63亿元、17.57亿元和19.16亿元,实现了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3.32亿元、4.67亿元和4.79亿元。
此次科创板IPO,凯赛生物募集资金46.99亿元,募投投项目是在公司现有业务及核心技术基础上,包括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另外2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凯赛生物在招股书中提到,募投项目与现有业务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可以夯实并丰富现有业务及产品线,提升公司产能,同时为公司未来技术研发创新及战略实施奠定基础。
由于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型学科,还未被证监会列入既定的行业分类之中,凯赛生物便选择了最为接近的生物基材料制造这一细分行业。生物基材料作为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主办的“2019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预测,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保持 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产量已超过 600万吨/年,正值发展的上升期。
此外,生物制造利用生物资源或化石资源在生物微工厂内进行物质转化,过程条件温和,作为一种绿色生产方式能够促进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新结构和生产新方式并可能对传统化工生产方式进行有效替代。
创新研发持续驱动
生物制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业企业需要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团队。事实上,凯赛生物自创立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生物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造理论技术及产业化方法研发、制造平台,设有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的研发团队,并拥有上百项专利。
凯赛生物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6,456.02万元、8,639.38万元和9,015.9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4%、4.92%和4.71%。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凯赛生物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支拥有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团队,截至2019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196人,占员工总数的14.37%。
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凯赛生物的核心技术人员共6名,其中,凯赛生物创始人刘修才为耶鲁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任凯赛生物董事长兼总裁,也是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1995年,刘修才负责国家维生素C攻关项目,该项目采用生物法将中国维生素C的成本降低了50%以上,随后,全球维生素C的生产迅速集中到了中国。项目的成功使得刘修才与合作伙伴看到了生物化工发展的前景。1997年,刘修才创办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CIB,公司控股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