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7-06 22:20 的文章

“7·8公众日”看疫情后保险人:做科技大树下的乘凉者

“我就在你附近,出来喝杯咖啡吧。”程凌(应受访者要求,此为化名)用几乎哀求的口气给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在打电话,但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回应显然是令人失望甚至难堪的。他挂掉电话,勉强笑了一下,“我理解他,我们平时其实还好了,但这个疫情,确实,能出来喝咖啡的都得是生死之交……”

程凌,北漂十年,是2019年年底刚入行的保代新人。集训时的热血沸腾还没褪去,一场疫情就席卷了世界。“你知道吗?我真的是,这半年,只约出来了两位客户……”,听他在桌对面带着茫然的口气聊起近况,笔者要采访的话题便有些难以出口,出言安慰道,“疫情结束会好起来的。”——但知道这些安慰也无济于事。

7月初的北京,疫情反反复复,好在局势日渐明朗,人们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无序正在缓解。2020年7月8日,第八个“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来临。对于保险人来说,自2013年起,这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事。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全行业也尤为迫切地需要一个契机来提振士气、宣布复苏。

疫情迫使很多传统职业角色加快了转型的步伐,比如,对于数量庞大的保险业一线战士——保险代理人们而言,2020年上半年的“线上化”来得猝不及防又顺理成章。而疫情之下,公众和科学保险认知之间的信息鸿沟也再次被放大。

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节点,我们访谈了数位身处业务最前端的保险代理人,从他们的真实感受和视角,观察保险行业的下一步、保险如何发挥出“防贫脱贫”的价值、普通消费者的保险认知程度以及保代这个角色的未来,

全新的保代画像

“你看,这是我的直播平台账号,只要有时间,就会上传一些小视频,给大家科普保险小知识。”同时,保险代理人圣建荣向笔者展示了“i云保”APP,“使用上面的科技工具进行展业是我今年最主要的工作方式。”

受疫情影响,保险代理人传统线下展业普遍遇到了困难。这一点让圣建荣忍不住有些后怕又庆幸,“每个行业都一样,你必须得适应新的宏观变化,这本身就是所谓专业价值的一部分。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线上业绩其实反而是比较不错的。”

1988年出生的圣建荣刚过而立之年,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2011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券商机构、财富管理公司工作过。用他的话说,“刚毕业的时候对职业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反正也没什么事,就把(和证券相关的)5个资格证书全考下来了。”

偶然的契机,圣建荣入行保险业。2017至今,不到3年的时间,圣建荣已经是南京本地保险圈内小有名气的金牌顾问。学霸果然是学霸——职业转型道路千万条,思路清晰第一条。从刚入行起,圣建荣就对保代这一职业进行了“理工男思维方式”的解构。“传统时代卖资源就够了,科技时代更残酷,要拼速度和专业度,保险代理人们必须对这个转化有深刻认知。”

基于对“速度和专业度”的需求,圣建荣很早就在留意专门针对保险代理人赋能型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经过对比和筛选,他选择了i云保,“一开始是试试看,但是实操下来,发现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来自福建的陈荣印证了圣建荣的说法。同样是一名“精英型”代理人,对行业趋势和专业价值,陈荣和圣建荣有着同样的判断。生于1982年的陈荣更早进入保险行业。“我2008年就入行了,大的保司、经纪公司都呆过。”十二年间,中国保险业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陈荣显然是偏感性的那类讲述者,“说实话,这么多年,我积累了足够的客户,我本身的职业素养也相对算成熟了吧。但我一度想退出这个行业,因为遇到了瓶颈。”

这个瓶颈并非来自于常见的收入压力或者工作强度等,陈荣说是“愧疚感”。

“对我而言,给客户带来价值,得到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这很重要,收入反而是第二位的。但是我在传统的展业模式中,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某些条件限制,有时候眼睁睁的看着客户的困难,我却没有足够的产品和视野支撑,这让我很沮丧,甚至愧疚。”陈荣这样描述他曾经的困惑。

直到2016年年底,陈荣在朋友圈看到好几个朋友提到i云保,“我下载试了一下,哇太方便了,你知道吗?”略带口音加上兴奋的情绪,陈荣更加直白地表示出对职业进阶的渴望。“真的,要不是i云保,我可能就打算不干这一行了。全平台产品线给我提供了足够的专业选择支撑,无论是客户的需求多个性化,一定都能够有合适的选择建议给他们,这种感觉太好了。”

“很多时候,一份专业的保险计划在关键时刻使普通人免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