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临渊一跃:将核心技术创新坚持到底 需极大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左林右狸
来源:左林右狸(ID:Left-Right-007)
“独家:百度成立直播业务中台,重点发力头部主播、直播带货”; “焦点分析:主动求变的百度欲靠电商逆袭?” “百度进军直播,BAT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发现,BAT中那个被忽视很久的B,变得活跃起来。
百度股价在资本市场的反弹趋势也比较明显。从今年3月底的80余美元,到如今120美元,股价两个月时间上涨了50%。
如果从市值看,百度早已与AT不在一个量级,而随着拼多多、美团、字节跳动等新一代巨头“纵情向前”,百度在舆论场中愈加弱势。一家过去十年投入了超800亿人民币在技术研发上的公司,一家营收超过了1000亿的互联网公司,市值仅仅400亿美元,这显得颇为难堪。
当然,如果眼光放长远些看,这可能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在转型中必经的“炼狱之苦”,可能是百度新旧转换时必然会付出的代价。
但是,有一说一,此时的百度,如临深渊,需要的是临渊一跃的勇气。
押注长周期 行动不快也不行
“亚马逊股价暴跌80%,贝佐斯要破产了”;“微软市值已经被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甩在身后,看来是死定了” ;“拼多多又土又low,早晚倒闭”——如果今天你再看这些耸人听闻的言论,会觉得非常可笑。但这些言论却一度占据舆论场主流。
2000年科技企业泡沫破灭,亚马逊市值蒸发80%,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亚马逊挺不过来;微软因为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股价一蹶不振,市值曾跌破3000亿美金;拼多多最初因售卖廉价假货,以及大妈微信群砍价的模式被一致看衰。
然而,今年6月,随着拼多多美股股价创新高,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中,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身家首次超越马云,达到454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可谓出人意料。
亚马逊在舆论场上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负面缠身。但贝佐斯却在股东信中说:“一是优化GAAP会计报表,它只是表象,二是让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达到最大值,如果被迫在二者之间选择,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事实证明,二十年时间,亚马逊不仅实现了盈利,还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微软同样是PC时代的霸主,然而,与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等巨头抓住移动互联网机遇不同,微软一步步踏错:互联网泡沫之前,微软就已经到达了6000多亿美元的市值。移动互联网时期,微软市值一度腰斩至3000亿左右。直到2011年,微软推出Microsoft Office 365,开始发力云计算业务。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提出“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战略,三年后,战略变为“云优先、人工智能优先”。时隔20年,微软赶在2018年最后一个月到来之前,市值超过了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重新回到王座。
作为互联网时期曾经的霸主,百度和微软一样曾把持着PC时代巨大的流量入口,躺赚成为它当时最舒服的姿势。然而因为太过舒适,百度也被诟病失去创新力。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安分的企业总是伺机待动,希望突破巨头们看似严丝合缝的防火墙——字节跳动黑马跃出,抢占百度腾讯的流量和用户;拼多多从五环外崛起,杀入阿里京东的地盘;美团更是以一种奋不顾身的姿态,在生活服务领域与阿里硬刚。
但百度的处境更加艰难,一边巨资投入人工智能,烧钱深不见底;另一边搜索的护城河也变得不再坚固。百度怎么办?从百度的战略看,解决办法是“夯实移动基础,决胜AI时代”,看起来是两个战场同时打,实则是有所侧重,还是抓人工智能技术的长周期机会。
以月为单位的短周期常常有制造爆款的机会,但并不适合百度去抓。比如手机端的爆款已经不稀奇,每过一段时间就有火了的小游戏。进入这种看似热闹的竞争场地,虽然对公众的胃口,但长期来看资源放错了位置,或将会失去未来更大的可能性。百度既然笃信技术,就应该去抓长周期的机会,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瞻业务虽暂属投入期,却代表着未来,一旦拿到新时代的船票,就有可能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