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青年科学家:当天才遇上烟火气
关注前沿科技
文 | 吴绵
全文约4339字,细读约需8分钟
5月,上海商场四处是“五五购物节”的促销海报。全民消费浪潮下,朱明杰不忘和海外的朋友分享薅羊毛心得。十分钟后,他把朋友拉进了“MJ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拼多多”微信群。
作为深度网购用户,朱明杰和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们在手机上看到什么、买到什么,会如何在技术的指引下走向未来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他自己,以及和他一样的科学家们对算法的突破所决定的。
6月16日,朱明杰和他的前同事卢策吾等15位中国AI科学家、创业者,在《Nature》机器智能子刊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和前景。这篇文章在国际科技界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中国青年科学家的集体亮相”。
三年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针对中国评选了35岁以下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这大概是西方世界最早开始好奇中国的这群“天才科学家”。
在西方媒体看来,中国正在成长中的这群青年人与上一辈有诸多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即将改变中国——这个仅用三十年便穿越农业和工业社会,马不停蹄奔向信息技术革命前沿的国度。
这些35岁左右的AI科学家,曾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班里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总考满分的“天才少年”。
朱明杰便是其中一位。2020年,由他创立的氪信科技,被国际咨询机构IDC评选为AI驱动金融行业智能决策的代表之一。
不同于书里写的“牛顿被苹果砸了头想出万有引力”、“爱迪生把手表当鸡蛋煮了”,今天的这群中国青年科学家们,他们沉浸于生活,又时刻试图超越生活。
我是谁,我在哪
1997年,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台下中国学子的热情使他感动,随即决定在中国设立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李开复回国,接下了MSRA首任院长的职务。
伴随着互联网浪潮,人工智能的种子开始发芽。李开复在全球遍寻AI人才,甚至找回了美国工作13年的张亚勤。一些AI大神听说后,接二连三飞回了国。
这些“大神”多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打下了中国人工智能科学的地基。与此同时,有一批人刚刚步入中小学,还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却已经开始思考“我是谁”。
“不是状元,数学发挥失常,所以江苏理科高考前十。”朱明杰回答,“没有什么开窍过程,初中12次大考只有一次不是年级第一。”
和他同龄的卢策吾,高中开始展露出“学霸”的气质。他不是班上考试最好的,但常常在考场上推出新的公式定理,“有的后面会学,老师以为我预习了,其实是我自己临时推出来的”。
此时,比他们小十岁的姚颂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给他买了全12册《十万个为什么》。没过多久,天文、地球和数学册就被翻烂了,人文和环境册还是新的。
2010年,姚颂去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第一次期末排名刚挤进前20%。大一下学期,他偶然参加了新生歌手大赛,取得不错的成绩,“我突然意识到,大学和中学完全不一样,不是只有学习,还要兼顾生活,为未来做准备”。
自那之后,他弹吉他、打篮球,每件事只争取90分,“85分要付出1分精力,90要付出2分,95就要付出5分了”。很多事未必要追求完美。毕业前夕,他因为另一件90分的事,组了个班子做起了智能芯片。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如果说,姚颂只是觉得自己“未必要去做科学家”,那么朱明杰则是通过念大学,明确了“还是应该让更适合的人去做科学家”。
“在座的没有天才,因为天才已经坐在少年班了”——初中物理老师说过的这句话,朱明杰一直记着。后来他“发挥失常”,考上了科大少年班。
刚进校门,他就迎来现实一击。第一堂课摸底考试,宿舍三人不及格,一个人62分。即便这样,班上依然有四个满分。“我一下子就清醒了,人跟人真的有差距。”
“数学物理高尚,工科被鄙视,最好得诺贝尔,学生代表都是科学家。”
朱明杰清楚少年班的培养思路,但也只得放弃物理学家的梦,“隔壁宿舍的傅太阳,请教过我傅里叶变换,这是我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此人真名傅亮,22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被物理学最权威的杂志PRL评选为物理学近125年最有影响力的49篇论文之一,现在是MIT最年轻的华裔终身教授。
兜兜转转,只有卢策吾,真正踏上了AI研究的道路。
Code 不如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