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6-30 06:00 的文章

全国政协“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020年,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方面,影响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持续蔓延,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另一方面,美国实施全方位限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极限施压手段,对中美技术交流实施阻断,推动和诱导形成中美科技脱钩的局面。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并将推动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产业链重构,使得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日益严峻。而受全球疫情冲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国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内在向上的发展势头不会改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运行正在持续“好起来”;前期被延迟或抑制的消费加快释放,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持续“热起来”;疫情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加速了企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快起来”。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情况,了解一线的困难和建议,6月15至21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率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委员就“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专题赴福建、浙江调研。在详细听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后,委员们纷纷表示,只有“危”中求“机”,才能打好科技创新企业的“突围战”。

资金不足之殇

据5月份浙江省261家规上企业抽样调查,已有75%开展正常研发活动,但因上游原料涨价、防疫物资投入、停产导致企业资金流吃紧等影响,还有27.6%的面临着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租金贵、融资难、税费压力大、有效资产抵押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困扰企业的“慢性病”,使企业研发难上加难。

温州市经信局副局长赵斌直言,贷款难是科技企业在资金方面最大的痛点。

虽然信贷审批流程已经大大简化,但多数企业感觉还是比较复杂,存在“信用贷款少、能抵押的东西少、抵押率太低”的“两少一低”问题,企业技改和设备投资基本上难以拿到贷款,流动资金转贷续贷还比较困难,需要借助高利率民间投资来“过桥”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个别银行审批权限上收,造成审批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导致企业融资更难、更慢。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不对等的问题突出,银行对企业信息的了解比较难、也不深入,企业又很难提供让银行放心的抵押物,一些重要信息也不愿意透露给银行,怕影响信贷审批和规模。银行很难说清楚有多少企业有合理资金需求,已经满足了多少企业;企业不知道去哪里可以拿到贷款,怎么拿到贷款。

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也面临价值评估难、外部环境不成熟、信贷风险高等不利因素,实际操作存在难度。此外,一些金融部门过多地注重风险控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和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建议国家进一步研究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政策措施,适当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贷款的比重,降低制造业贷款的利率。”赵斌说。

“我希望能加快信用信息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民营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金融信息归集共享,建立企业守信用、机构有创新、政府重推动的综合服务机制。另外,加快打破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如形成‘银税互动’,以企业持续稳定纳税记录作为企业信用,多投放中长期项目贷款、信用贷款等。”温州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孙福国表示。

福州市工信局局长王国晓就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监管体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帮助轻资产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准确评估知识产权价值,同时,建立并完善‘政府+保险+银行+担保公司’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引入保险公司以规避风险,引入担保公司预支‘过桥’资金,先期向银行偿还贷款,避免银行出现坏账。”

除了破解融资难问题,加计扣除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