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6-27 17:48 的文章

上游供应链危情时刻:“餐饮业不恢复,怎么做

根据进口供应商们的保守估计,目前国内白虾库存12万吨、牛肉库存60万吨.......

疫情期间,疯狂清库存成为了他们的经营主题。

甚至有白虾供应商表示:“怎么做都是亏,惨不忍睹。”

同时,也有更多供应商投入C端,做电商、做品牌。

积货:12万吨白虾、60万吨牛肉

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进口供应链陷入了将近两个月的低谷期。

“那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出货,都压在冷库了。”国内某主营肉类供应链的外贸负责人李林说道,“当时还没有复工复产,港口运输不通畅,港口冷库爆满,没有地方入库。因此,报关延误,货品积压。”

压货的同时,港口费用骤增。

“多停留一天,一个集装箱港口费用1000多元,多的时候我们公司积压了500多个集装箱,一天的成本就增加了大几十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内参君。

“上游压货,下游缺货。一般春节期间餐饮商家消耗量大,节后都会进行补仓。今年过节因为疫情影响,消耗锐减,但一些餐饮门店节后补仓的规律也是照旧进行。”李林说道。

故此,引发了一波短暂的涨价潮。“海外供应商也对后期中国市场保持信心,借助这波小行情,价格开始回升。”李林说道。

此时的巴西,因为中国的进口,稳住了牛肉的产量。据Agrifatto数据,没有获批向中国进口的工厂,4月份的屠宰量环比下降了42%,而那些获批了向中国进口的工厂,4月份的屠宰量只下滑了8%。

在巴西本地,由于此前犊牛的宰杀量偏高,也进一步诱发了价格的上涨。不止巴西,随着海外疫情爆发,全球多地供应链产量、产能在下降,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三月中旬,这波毫无支撑的涨价潮很快落下来了,价格一路下跌。

“但我们低估了国内疫情对消费的影响。目前看消费仍然在缓慢恢复,速度远远赶不上持续到港货物的速度,导致库存越积越多。有行业机构推测全国牛肉的库存约60-70万吨。”

李林提到,“行情下行情况下,国内进口商手中的货如果没有及时流通起来,其自身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有些公司在特别需要资金的时候,只能低价出货,造成了市场的进一步混乱。”

海鲜比肉类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

“冻品海鲜的积货从去年就屯下了”。进口海鲜供应商秦风告诉内参君,根据他们的市场统计,目前国内大概屯着5-6千个集装箱,算下来有12-13万吨冻品白虾。

去库存:狂降价、做电商

在国内消费逐步复苏的三、四月份,进口供应商们正在集体去库存。

去库存有两个方法:一是价格让利;二是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冻品白虾的价格下跌尤为明显。“2月份开始,价格一跌再跌,销量也明显下滑。”秦风说。

“冻虾八成以上是供给餐馆,餐饮业不恢复,还会一直跌。”秦风说:“我了解的情况是,在电商平台卖的销量都不好。”

虽然冻品白虾有两年的保质期,但供应商们也经不住冷库庞大的租金压力。“怎么做都是亏。”因为大部分进口商都是以预付款和首付款的形式购买产品,现在不得不套现付尾款。

专注鱼类的首育供应链同样在春节前备下了大量的巴沙鱼,清库存成为了年后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面向原来的B端企业给出九折的优惠,另一方面首育供应链从今年2月开始试水新零售业务,面向C端推出飞鱼客品牌。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估计疫情不是短期的行为,在二月初,我们就开始启动设计,上线产品。2月份很多工厂停工,真正上线的时间3月底。”飞鱼客品牌负责人段徳超说道。

4月中旬左右,首育供应链的库存已经清得差不多,流通速度也逐渐趋向正常。不过疫情也让段徳超意识到做好C端的重要性,不仅是拓宽了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做好品牌化。

此后,首育供应链决定持续发力C端。为了继续推广品牌,飞鱼客在618做足了折扣,以成本价出售。段徳超告诉内参君,618共卖出去50多万件产品。

北京泓睿旗下品牌帕尔司也是走了这一条路。由于帕尔司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C端的零售业务,在1月底武汉爆发疫情后很快就反应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