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下,中概股的命运何去何从?
当资本市场不再只谈资本
5月21日,美国CNN商业频道发布了一篇名为“Here Comes the US Crackdown on China Stocks” 的文章。该报道指出,在当今紧张的中美关系中,中概股已被迫处在了一个一触即发的危险境地。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立法、政府机构在计划如何限制中国企业触通美国资本市场:两党联立迅速通过了一条法案,禁止无法做到财务透明、配合审查的中国企业今后在美上市。即便是在美国两党对峙的今日局势下,在打压中国这一层面上,却做到了团结一致。
该报道还谈到,目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不排除在冠状病毒爆发期,触发新一轮全面中美贸易战的可能。法案出台后,阿里巴巴、京东、微博等中概股股价应声下跌2%-3%不等。
与此同时,纳斯达克发布三条新规,禁止小型企业在美挂牌上市,称其易受市场操控;同时要求欲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至少有一位执行官以上级别成员有在美上市公司工作的相关经验。
瑞幸咖啡财务丑闻无疑是引发这一场中概股风波的导火索。但是,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后,长久以来未曾允许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协会 (PCAOB) 对该群体进行审查的跨境监管问题,也成为了美国证监会的主要风险担忧。
由于两国之间延用不同会计准则、审查制度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允许美国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审查,造成了中国以外的投资者无法有效的对中概股进行投资决策分析。
另一层面,这一切的考量与批判,也来源于中美投资者在投资双方市场时的巨额差异:
早在2019年10月,《福布斯》杂志 (Forbes) 就曾报道,中国投资者在2019年前10个月中,共在美国股市投资了540万美金,折合3900万人民币,且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对冲基金的投资更未成规模;而与此同时,仅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中的A股投资,就为中国股票市场从美国注入了227亿美元的资金。
由此可见,如今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潜在打压,其实是由来已久且难以调和的。
一串串数字下,是大国博弈双方不断跟进的砝码。而上市企业,只是这一套游戏规则的跟随者。想在国际风向难以预测的今天仍然在境外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企业不得不开始各自筹谋后备选项。
中概股退市,会是谁的损失?
如今的在美中概股局势,像极了经营一段亲密关系的黄金定律——疼的总是后放手的那一方。
面对中概股所广泛面临的在美退市风险,投资者观点不一。
美国Barron网站5月29日发表了一篇名为 “How Investors Can Assess the U.S. Threat to Delist Chinese Stocks” 的文章。该报道指出,BMO首席投资战略师认为,上市公司在美国退市后普遍会对其财务表现造成5%的负面影响。
但也有投资者认为,决定一家公司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是公司本身的市场发展潜力,至于其股票在哪里上市,并不会对自身发展造成影响。可这一切对美国资本市场来说,就不一样了。
6月9日,美国CNBC电视台引用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Jesse Fried的观点:通过迫使在美中概股退市的法案,也许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保护美国投资者,反而有可能将美国普通投资人置于上市公司私有化、低成本退市的风险中,事与愿违。
Fried教授认为,中国不会对外开放在中国本土公司进行审计、财务调查的权限,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因无法做到信息完全公开透明,会面临股价下跌,而这也许正为中国企业蓄势,助其以极低的价格退市,再从香港或其他地区挂牌。
一旦这些企业在美退市,普通投资者将依然持有该公司股份,但缺少一个能够即时将该股份交易兑现的平台,无疑是退市后投资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而被迫在美退市,不仅将对普通投资者产生影响,像高盛、摩根斯坦利这样的顶级投行,也自然是少分了全球IPO市场的一杯羹。
长久来看,美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各国对其海外投资、上市等金融行为的吸引力。以标榜灵活、效率、信息透明著称的金融市场,如今以强监管、贸易打压的面目示人,恐怕对其闻风丧胆的也不只是中概股了吧。
迫使中国股票在美退市,并不是今年的新剧本。
早在2019年9月,路透社就曾报道川普政府拟计划迫使中国企业在美退市。消息一出,美国标普500下跌0.53%,纳斯达克下跌1.13%。彼时,阿里巴巴和京东占据了70%的中国电商市场。同年9月27日,阿里巴巴股价应声下跌5.51%,而京东股价应声下跌5.95%。
严峻的市场环境不仅让已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负重前行,也会让中国IPO在美挂牌变得难上加难。离开美股市场,回归A股、港股、或在伦敦二次上市,也因此成为了所有在美中概股如今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然而,被动的选项里,却也不失为其正身、矫正估值、真实反应企业运营能力的机遇。
妙就妙在,在美国资本市场将中概股推身出局的同时,中概股却也为“回家”未雨绸缪了很久。
中概股在美退市后,香港或成最佳上市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