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6-26 06:16 的文章

“雲節慶”開啟傳情達意新模式(解碼線上新風潮)

“雲節慶”開啟傳情達意新模式(解碼線上新風潮)

 

  清華大學“雲校慶”海報
  百度圖片

 

“雲節慶”開啟傳情達意新模式(解碼線上新風潮)

 

  植樹節前夕的“雲植樹”海報
  百度圖片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節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哲學意蘊。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地已有少量的現場禮俗活動,更多的人則通過社交媒體表達祝福與問候。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古人“雲中誰寄錦書來”的鴻雁傳情獲得了新的載體與形式。從年初的“雲端”賀歲,到“五四”青年節的“后浪”奔涌、“六一”花式過節,傳統節俗和紀念慶典在“雲端”綻放,瞬時互動、創意迭出、情懷滿滿的“雲節慶”,正開啟傳情達意的新模式。

  

  創造新景觀

  節慶是在特定日期,人們圍繞特定主題舉行的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社會活動。節慶種類眾多,從內容看可分為祭祀節慶、紀念節慶、慶賀節慶、社交游樂節慶等,也可以簡單分為傳統節慶和現代節慶。無論如何分類,節慶活動主要著眼於情感交流,強調意義傳達。“雲節慶”則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將線下的群體聚集性節慶活動搬到線上,在虛擬空間裡激發互動體驗。與傳統方式相比,“雲節慶”雖然少了現場氛圍,但它輻射廣泛、創意迭出、高頻互動,創造了異彩紛呈的節慶新景觀。

  從輻射范圍看,時間和空間大大拓寬。以清明節為例,“雲祭掃”克服了空間障礙,讓身居異國他鄉的人們,也可以實現懷念逝者、寄托慎終追遠情愫的願望。不僅如此,與祭掃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儲存在“雲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覽重溫,實現了時間維度的延展。再如,清華大學建校109周年、北京大學建校112周年,兩所高校均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網上慶祝活動,包括線上校慶致辭、師生校友的雲祝福、雲論壇、雲演出、雲賽事以及線上游覽校園等。“雲校慶”不再像以往那樣以校友慶賀為主,還吸引了公眾廣泛參與,成為高校面向社會的開放式形象傳播活動。

  從內容與形式上看,精彩的創意成為亮點。在互聯網上過節,隻有創意獨特才能贏得關注,一場場節慶活動宛如無聲的“點子”大賽。“五一”期間,一些媒體攜手知名商業平台,向公眾推送了許多新穎開放並極具儀式感的報道,如“我的‘五一’雲游照”H5等,為用戶定制專屬“雲游照”。再如,在“世界讀書日”這天,網友們制作的讀書海報、薦書寶典,令人耳目一新。

  從參與反饋的角度看,即時互動的傳播效果更好。“雲節慶”的特點在於網友實時在線,隻要趣味足、話題熱,就會瞬間引發全網參與。帶有游戲成分的“雲植樹”,在植樹節前后掀起了“防疫+全民義務植樹”的熱潮,嗶哩嗶哩在“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后浪”演講,讓人們熱議不同年代下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國際護士節”這天,人們用“雲演唱會”“雲設計”等集體行動向醫護人員致敬。在“雲端”,人們穿越時空呈現一個個新意迭出的節慶活動,激發了大家深藏於心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

  引領新風尚

  中國傳統節慶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時代特色,有的源自美麗動人的神話史詩,有的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相關,有的與歷史人物的英雄壯舉相連。現代節慶同樣有著特定的主題與內涵,尤其是國際性節日,更關乎人類共同命運。“雲節慶”的魅力在於既尊重傳統,又推陳出新、移風易俗,引領社會新風尚,無疑是節慶文化的新飛躍。

  俗因勢變,與時俱進。在無“網”不在的今天,節慶與現代科技的珠聯璧合,讓虛擬與現實共融共生,節慶文化被賦予新內涵、注入新力量。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的傳播方式,符合現代人快速、碎片化的生活特點。“雲節慶”讓更多的人擺脫時空限制,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這是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

  節約資源,人文綠色。傳統節慶方式對人力物力的消耗極大,“雲節慶”不僅節約資源、綠色環保,而且不斷變幻形式,拓展精神內涵。“雲節慶”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而是傳統節慶的迭代升級。正因為少了“現場集聚”,人們轉向“人文性”的深度挖掘,力求以人性化、人本化的線上交流,滿足情感表達與交流的需求,在潛移默化中移風易俗,淨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