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节日无中生有,为何你还是愿意买单
文 / 鹅黄
如果问年轻人,端午佳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哪些习俗,他们不一定能答得上来。但如果问他们与“双11”“6·18”等人造节日的玩法,倒是可以如数家珍。近几年来,“人造节日”似乎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造节”真的有意义吗?这是不是资本主义变着法子赚钱的伎俩?
农耕时期,“造节”庆丰收
自古以来,“造节”便是传统。它会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经济风貌。
比如,农业时期的节日大多与农耕有关。中国农耕时期的节日也大抵如此:一月一春节,是农民们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这个时候大地回暖,冰雪融化,可以开始备耕;三月三上巳节,是祈求丰收的日子……
西藏春耕仪式
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曾经被称为“快乐的英格兰”(merry England),因为当时的英国节日出了名的多,各种宗教节日庆典加起来一年有一百多天。例如它的传统节日丰收节,就跟中国的春耕节差不多,往往在秋收之后的时间择日举行节日典礼。
庆祝丰收是英国人感谢农作物的固定传统,因为工业革命前,农业是英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大多数平民住在乡村,靠农业生活,许多贵族本身也是农场主——他们一年的生计,都有赖于当年的收成。于是丰收节这样与农业周期、天气季节有关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固定习惯。
有趣的是,这些节庆甚至催生了英国酒馆的发展。当时的英国民众休闲娱乐生活贫瘠,上层贵族喜欢在酒馆中饮酒、看报、闲谈、讨论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普通民众也喜欢在酒馆中进行赌博、观看斗鸡斗狗等等——或许从那时候开始,酒馆就已经变成了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那些节庆,或许就没有莎士比亚边喝酒边写出的剧本,也没有伊恩·兰金在酒馆中灵光乍现的巨作《死魂灵》。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酒馆
工业革命后,节日的身份转变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情况有所改变。作为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生产力受到巨大影响,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整体财富不断增加。再加上村镇人口大量迁往城市,英国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进入转型期:变得更加丰富,不再以节日庆典为主。
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传统物质匮乏时代结束。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社会整体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出较大程度的下降,1787-1796年间食物开支占总支出为73.5%,1840-1854年为64.0%。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英国民众的消费能力有所提升,消费社会的雏形初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传统节日开始删繁就简,或者被取消,或者染上了非常浓郁的商业色彩——18世纪的英国商人,已经开始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就退款等非常现代化的营销策略。
比如每年圣诞节的第二天“节礼日”,渐渐变成了购物节。过去,领主和富人们会在圣诞节的后一天,为佣人们准备一份“圣诞礼盒”,用来作为佣人们圣诞节还需要工作的补偿。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节礼日的传统被淡忘。
英国节礼日民众冒雨外出“扫货”
如今虽然节日还在,却成了本土商家一年一度回馈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这一天,英国所有的商店——包括网店——都会进行打折。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英国政府甚至将12月26日这一天定为英国的法定官方节假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礼日”已经成了新造的节日,类似于英国版的“黑五”。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时代节日的拟造和转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相应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更看重的产业。例如农业之于农耕时代,商品经济之于工业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