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赛道竞争升级 为什么平安能够脱颖而出
长久以来,BAT一直身处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用来对标的对象之列。
外界曾对平安有一种看法,流量或许会是困扰平安入局互联网科技的一大问题。从服务频次来看,金融服务企业和客户的接触频率,毕竟远不如腾讯、阿里、头条等海量C端用户的巨头。
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科技赛道迎来了一次洗牌。“互联网+医疗”加速走进人民生活,充分发挥了无接触、响应快、突破空间壁垒的优势。其中,AI辅助诊断与互联网问诊,更是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最大刚需,也使平安迅速脱颖而出。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作为平安医疗生态圈中专注在线医疗的平台,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仅与疫情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9800万次。而从市场表现来看,平安好医生股价疫情期间上涨超过30%,总市值已突破1200亿元。
在线问诊仅是医疗科技的具体场景之一,在更广泛的赛道上,面对垂直医疗平台、BAT等互联网竞争对手,平安作为金融科技企业,看似是“外来者”,实则已凭借扎实的科技实力突围。
不抢流量,抢生态
2016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热潮,带火了医疗AI这个行业。
2017年7月,阿里健康携手万里云发布“Doctor You”AI系统;仅仅一个月之后,腾讯推出具备AI医学图像分析和AI辅助诊疗的产品“觅影”;2018年11月,百度发布AI眼底筛查一体机、CDSS辅助诊断系统等产品,成立“灵医智惠”品牌。
与上述注重流量入口的互联网玩家不同的是,平安始终以平台化战略入局医疗行业。
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专注金融本业。但平安认为,要想把金融做好,就必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只有形成生态圈,才有竞争力。
横向来看,平安健康医疗生态圈主要由患者端(patient),还有支付端(payment)以及服务提供方(provider)组成。这样一种闭环模式,才真正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达3.15亿,期末月活跃用户数达6690万,是国内覆盖率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
平安好医生的成功何在?其定位核心是连接,即连接医院、用户、保险支付方、服务提供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构建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生态圈。
同时,平安好医生覆盖约4000多家包括体检机构、牙科诊所、医美机构和中医诊所在内的健康机构,超4.8万家诊所及9.4万家合作药店,形成线上咨询与线上购药、线上咨询与线下就医的服务闭环。
此外,让平安好医生拉开与其他玩家差距的是,平安2亿多的金融用户。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险多数和医疗相关,这样的先天优势,是其他玩家无法比拟的。
3月31日,平安好医生宣布旗下互联网医院已打通湖北省医保在线支付,上线“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成为全球首个打通医保在线支付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纵向来看,平安的科技不仅仅针对单一的诉求来提供解决方案。
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曾表示,平安科技要打通和击破的是涉及诊前、诊中、诊后的整套疾病管理生命周期。具体而言,是从诊前的分诊、预测、筛查,到诊中的诊断治疗,到诊后的随访、患者教育一整套生命周期里,如何利用技术针对影像数据、文本数据、病例数据的挖掘变成模型,从而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帮助医生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
一横,满足各端医疗需求;一纵,覆盖疾病诊疗全流程。生态衍生技术,技术反哺生态,这样的思路与布局,让平安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医疗之路。
金融巨头里的科技大户
除了自建生态、业务协同,平安之所以能在所有玩家中脱颖而出,核心还在于深厚的技术底蕴。
曾有业内人士评价,平安是“金融企业中最懂科技的,科技企业中最懂金融的”,这句话的前半句怎么解释?
平安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科研投入策略,即将前一年收入的1%,投入到第二年的科研里面去。但值得注意的是,集团的科技研发支出不包括专业公司自身的科技研发支出,因此实际金额要高出这一水平。
平安的科技分为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基础科技包括AI、云技术、区块链等八大原创技术。基于这八大技术,平安各子公司再结合业务场景,开发各自的应用科技,很多应用就是在平日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