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宁波如何让科技创新“落地开花”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 人工智能辅助筛查、5分钟就能出结果的病毒检测试剂盒、AI测温……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又一次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
实际上,从一项原始技术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实战的抗疫“黑科技”,需经历漫长转化流程。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顺利转化,这个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何科技成果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
2016年秋天,宁波是唯一一个以城市的身份,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先进产业培育?怎样实现科创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3年多来,这座制造业之城从顶层设计入手,依托民营经济活力强这个先天优势,不断破题,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宁波特色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为创新资源较为薄弱的城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作为衡量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的重要指标,今年1~4月,宁波全市达成技术交易781笔,总额83.2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逾3倍,技术交易总额占全省的1/3强。2019年,宁波共计完成技术交易额216.4亿元,增速超过57%。
成果如何转化
从课题启动那一刻开始
会“说话”的空调、可在手机端即时呈现滤网工作状况的吸尘器、提供24小时终端运行监测的饮水机……走进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展示厅,一系列即将走向量产的家电“黑科技”吸引眼球。该院联手本土家电龙头企业加快产学研攻关,参与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实施课题,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多款新产品即将推向市场。
“我感觉这条路走对了!”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信息技术专家黄晁欣喜地说。清华大学毕业后,黄晁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黄晁在宁波找到了答案。
作为拥有诸多产业门类的工业城市,宁波科技创新的主线一直没有偏离过制造业。不过,仍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比如,怎么才能让科技成果供给更好地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如何优化成果转化生态链,让传统产业更好更快突围?
宁波这座制造之城启动创新发展路径的新一轮探索。2018年5月,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作为一项创新举措,重大专项的目标是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
依照传统路径,一项原创成果从研发到“卖出去”“用起来”,中间需要经历漫长转化流程,并且容错率很低。有别以往,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从方案编制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通过申报课题的精心设计,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成果转化失败概率。
更重要的是,创新路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解答的是“科技成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方向,首先是要有市场潜力,其次是有基础也有能力去做。”黄晁解释道。经过专家组广泛调研、走访论证,颇具宁波特色的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等10个专项被梳理出来,制定方案、组织申报……专项推进紧锣密鼓。黄晁团队选择了物端智能方向的几个子课题,分别涉及芯片、模组以及终端系统和平台研发。
作为传统块状经济,宁波家电制造业量大面广。黄晁团队要通过全流程技术专利布局,为其量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从一开始申报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和卓力、奥克斯等家电企业一起来做。可以说,成果转化从课题启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软硬件开发、系统安装、测试修改……经过院企协作攻关,如今,黄晁团队成功搭建起一套具有本土产业特色的物联网家电云平台,服务家电企业近300家,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顺利转化。“越来越多家电终端连上了网,对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来说,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大,开发新产品也会更加容易。”黄晁说。
新型纳米碳材料及应用、智能混合动力整车域控制器平台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铜材制备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突破口,一批立足前沿又紧扣本土产业实际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在甬落地,一条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技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精准攻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日渐清晰。
搭建孵化器
技术和市场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