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测一大队的故事】科技兴队促转型
编前语: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宣传中心、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地图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不忘初心——国测一大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一书,用丰富生动的事实、朴实无华的文字,再现了中国测绘人的优秀代表——国测一大队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山河”的奋斗足迹,是一本朴实生动的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编辑部对该书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将陆续刊发。
近10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深空全面拓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快速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测绘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测一大队几届领导班子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光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不够,要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突出一个“精”字,就是队伍结构要精,仪器设备要精,业务能力要精,技术含量要精。他们适时提出了“科技兴队”的战略口号。
经过十多年脚踏实地的努力,目前国测一大队在精密工程测量,绝对、相对重力测量,大地水准面精化,独立坐标系建立,超过10公里跨海、跨江高程传递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能力,保证了国家测绘任务和市场业务齐头并进,使自己进入了良性循环。
国测一大队外业队员办公基地。
2002年岁末,岳建利被选拔担任国测一大队大队长,志在以高科技为龙头,用优良的传统、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设备武装队伍,把国测一大队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品牌。
科技兴队迈大步,首先要有一个和谐单位做基础。岳建利担任大队长后,锐意改革创新,在民主决策、分配改革、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后勤保障、合同工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抓出一定的成效。国测一大队所有重要决策都是在综合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拿出初步方案,从来不由某个人拍脑袋决定。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实行向一线倾斜的政策,并对每个人的收入进行公示,确保公平公正。根据野外生产的特点,一部分45岁以上的职工身体不佳不再适应野外生活的,可在内部离开岗位,仍享受原待遇。通过内部离岗制度,新旧队员良性交替,一批业务强、技术精的年轻大学生被选拔担任中队干部,营造了朝气蓬勃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测绘生产的顺利开展。在质量管理上,他们视质量为生命,把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抓到实处,负责选点、埋石、观测、检查的队员逐级对上一工序进行检查监督,如有疏漏,予以严罚,绝不容忍推卸责任。近几年,国测一大队为解决生产急需,聘用了一批合同工,队里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住宿、保险、户口等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大队用感情、待遇以及事业发展空间稳定了一批业务骨干。大胆地改革、不懈地创新,为这个有60多年历史的事业单位营造了和谐的发展氛围,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4年,国测一大队受命承担2005珠峰高程复测任务,岳建利和有关同志提前一年开始进行准备,经过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的珠峰高程复测施测方案,得到专家论证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3月至5月期间,岳建利在珠峰测量第一线,多次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学习技术规范,组织模拟训练,并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进行反复研究,与大家仔细讨论,让每一位测量队员都能深刻领会到测量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关键点,以确保最终测量成果的准确性。
国测一大队在“科技兴队”之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成立总工办负责全队的技术和科研的开发、管理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测绘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他们派队员赴德国学习,请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前来讲课,并专门建立了绝对重力仪实验室。他们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海口、香港等地的绝对重力测量和垂直梯度测量,逐渐使我国重力基准点分布更加均匀,对提高国家重力基准精度、维护重力基准的稳定性和现势性,提供地球重力场的精确信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提高地球重力场参数和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精细结构提供了一种手段。
2004年,国测一大队派队员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了绝对重力网,这是人类首次在南极进行绝对重力测量,标志着我国在重力测量领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