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硬核科技 助中国超导磁共振“破冰”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创新赋能城市未来
寻找成都创新“细胞”系列报道
今日探访: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造”医学影像科技
站上国际舞台
作为全球第四家、亚洲第一家掌握超导磁体研发和超导磁共振整机系统集成技术的公司,奥泰医疗推出了全球首台32通道高性能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ASTA 1.5T。除此之外,公司产品不仅投入到成都本地及国内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还出口至美国、英国、俄罗斯、欧盟等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成都政府的支持
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驾”
通过“蓉漂计划”等人才政策,将聚集在沿海的大型医疗器械设备人才成功引进且留了下来,同时,帮助企业实现人才的本地招引。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帮助下,奥泰医疗拿到了融资贷款支持。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节点时刻,政府的每一次支持,都为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世界上只有一个行业的质量要求比医疗设备高,那就是航天。”这是医疗器械领域流行的一句话。
作为价值链中高端的高值耗材、在全球医疗器械规模中名列前茅的细分行业,一直以来,医学影像都是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在过去,这项融合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行业,其技术和产品往往来自国外。事实上,在成都本土,就有一家扎根高新区15年的大型医疗设备研发企业。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奥泰医疗”)是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用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核心部件和整机,并提供相关售后服务及“互联网+医学影像”技术服务的公司,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高场磁共振脑成像”重点实验室及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
7日下午,奥泰医疗政府事务总监姚喆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讲述15年来,奥泰医疗在成都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超导磁共振技术领域的国际“破冰”之路。
“破冰”/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出口至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高端精密制造业的重要部分,医疗器械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而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的某部分,以非侵入式的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主要分为上游医学影像设备及耗材和下游影像诊断服务。
从全球市场来看,老牌医疗器械公司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其中,美国通用电器、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因具有显著行业优势,被业内称为医疗器械领域的“GPS”。
而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多份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医学成像、体外诊断、高值耗材、低值耗材、病人监护、医疗信息化等六大细分领域中,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上升。
在诸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系列民族品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医械市场竞争中。进而,越来越多的高端医疗设备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国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奥泰医疗便是这场国际征程中的一员。
奥泰医疗是全球第四家、亚洲第一家掌握超导磁体研发和超导磁共振整机系统集成技术的公司。姚喆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王牌”之一——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ASTA 1.5T。
据了解,该系统为全球首台32通道高性能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具备国内先进技术的超导磁体、多通道射频线圈、多通道宽频带谱仪技术,创新性地开拓了一体化结合高密度扫描,同时具备更好的临床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之外,奥泰医疗还在深耕运营。公司产品除了投入到成都本地及国内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还走出了国门,目前已出口至美国、英国、俄罗斯、欧盟等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后盾/
成都政府的支持
每一次都为企业送来及时雨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一种高端精密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技术。奥泰医疗之所以能成功实现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其重要原因在于每年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此外,城市的大环境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奥泰医疗的研发、生产端都布局在成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本土企业。创业1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具体来讲,作为“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人才要素,成都通过一系列如“蓉漂计划”的人才政策,将聚集在沿海的大型医疗器械设备人才成功引进且留了下来。“外引”之外,成都还注重“内培”。目前,奥泰医疗的人才已基本实现从本地招引,如引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毕业生作为研发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