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座重点城市步行街竞争力报告:智慧科技助力消费回补提升
原标题:11座重点城市步行街竞争力报告:智慧科技助力消费回补提升
5月18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步行街对城市的消费影响大,示范性强。
步行街不仅是商品消费的重要场所,更是服务消费的重要载体。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优质步行街对于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回补,对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底,商务部在全国启动了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根据商务部的安排,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培育30-50条环境优美、商业繁华、文化浓厚、管理规范的国家级步行街,在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培育一大批代表本地特色的省级步行街。
如今,第一批11条步行街已经进入了成果验收阶段。首批步行街改造的情况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以给国内其他步行街以启示?
为此,京东数科研究院、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智慧足迹联合提供技术支持,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步行街智能化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
报告通过对首批11条试点改造步行街所属城市的宏观经济与城市画像分析、步行街到访客流分析、步行街业态分析、步行街智慧服务分析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的剖析。
第一批试点改造步行街积极推动改造进度,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及成果。如11条步行街在2019年的总客流量超过9亿人次,增长了22.6%,实现营业收入1250亿元人民币,增长17%,但亦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
改造后客流量平均提升7.6%
从经济地理角度观察,入围第一批改造试点的11条步行街,涵盖了东中西部的部分重点城市“明星步行街”,包括: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天津金街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沈阳中街步行街、南京夫子庙步行街、杭州湖滨步行街、武汉江汉路步行街、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成都宽窄巷子步行街、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步行街。
且这些城市在与消费相关的统计数据表现可圈可点。如从经济总量角度看,11座试点城市GDP总量在全国占比超20%,其中成都和南京增速最高;旅游方面,11座城市入境游客数量梯次明显,广州、上海吸引力较高;消费端,尽管北上广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居前,但天津、沈阳、重庆等地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更高;业态方面,成都住宿餐饮业规模及占GDP比重均居首位。
上述11条步行街在经过改造后,2019年的客流量变化情况如何?
报告显示,11条步行街2019年的客流量普遍高于2018年同期客流量,表明商务部在2019年推出步行街改造计划后,11条步行街的客流量均有提升,平均同比提升7.6%。其中,客流量增幅前三的为成都宽窄巷子、杭州湖滨和西安大唐不夜城,同比增加48.2%、33.0%和30.7%。
客流量增幅最低的三个为武汉江汉路、南京夫子庙和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增幅为-20.5%、-17.5%和-14.2%。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客流量增幅最高的三条步行街皆属于特色型步行街。
外地游客偏爱特色步行街
11条步行街本市、本省和外省客流来源地分布大约为4:2:4。同比分析2019年本市和非本市客流量占比发现,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和北京王府井本市客流增幅最高,分别为8.7%和7.3%。
非本市客流增速最高的步行街是武汉江汉路、成都宽窄巷子和西安大唐不夜城,分别为9.2%、6.3%和4.5%。主打历史文化和文娱体验的步行街非本地客流增幅更高,特色型步行街相对综合型步行街,成为更多非本地游客的到访选择。
从整体客流来源地来看,杭州湖滨的本市客流最少,为15.7%,浙江省内客流也仅有18.9%,外省客流达到65.5%;沈阳中街外省客流占比最低,为17.4%,本市和辽宁省客流占比分别为50%和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