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该不该管控特朗普?扎克伯格和员工唇枪舌剑90分钟(实录)
出品:新浪科技
编译:小白 伊伊 星海
导语:周二上午,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与2.5万名员工举行了一次“剑拔弩张”的视频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过去一周Facebook公司与公众之间存在的分歧:如何处理特朗普总统(Donald Trump)在Facebook上发布的有争议帖子。
事件背景:连日来,Facebook员工对扎克伯格公开表示不满,程度之甚,前所未有。他们批评扎克伯格不删除或审核特朗普最近发布帖子的决定。特朗普在他的帖子里,提到全美持续不断地针对种族歧视和警方暴行的抗议时,称“敢抢劫,就敢开枪”。之前,总统还发布过传播有关邮政投票的虚假信息的帖子。针对这些帖子,公司亦决定不对做事实核查。员工们同样感到十分不满。
在周二的这场将近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中,扎克伯格首先解释了他保留这些帖子的理由和逻辑。比如他说,他不认为特朗普引用的民权时代种族隔离主义警察的比喻是“向民间支持者发送暗号(“吹狗哨”),煽动他们以暴力维护正义”。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员工向扎克伯格施压,询问他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及公司高层是否足够多样化。在美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在面对如此多员工提出的尖锐批评,这次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位当下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对民主、言论和种族平等等问题的看法。
以下是视频会议的完整文字版整理:
对于如何处理特朗普的争议性帖子,你一开始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扎克伯格:我首先想说明的是,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决定,即便我相信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平台上的基本原则和我们的政策以及证据的的确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策。不过,我还是会快速地回顾一下这个决策的过程,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对这个过程有疑问。然后我也会解释一下在决策过程中我们权衡的一些因素。我会尽快地梳理一下,因为我其实在周五已经简单说过这个问题,其他人也做过回答,我也专门为此写过文章。
所以,最开始是,特朗普总统在周五一大早发布了帖子,那个时候我还在睡梦中。政策团队看到后,开始与东海岸和伦敦的团队合作,汇总信息,然后发到我的邮箱里。等我早晨醒来后,我就可以看到这些分析内容。所以,我可以看到团队对帖子做的分析,以及根据政策给出的建议。然后,我在早晨7点半左右醒来的时候,也确实看到了这封邮件。信中列举出人们对该帖子可能做出的三类解读,以及将导致的后果。
第一类解读是,这是关于各州使用武力的讨论,我们并不禁止这类讨论。在多种情况下,法律上,各州有权使用武力,与此相关的讨论乃至对相关威胁的讨论,都在我们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团队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解读,也是最合理的解读。
第二类是对未来暴力的预测。如果有人说:“如果发生这件事,就会发生那件事”,这并不一定代表这个人试图鼓励或呼吁某件事的发生。当然,这也在我们的服务条款允许的范围内。然后,团队认为,这是第二可能的解读方式。
最后,是第三类解读,即煽动暴力,也就是说直接呼吁暴力行为。当然你们也知道,如果我们将其定性为煽动暴力,那么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删帖。而且我希望明确的一点是,针对煽动暴力的内容,我们奉行零容忍政策,没有任何新闻价值或政治人物的例外。我们等一会会详细解释这一点。但是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微差别,因为如果某人呼吁暴力,那么——保留内容,但做标记——是不是正确的措施仍有待探究。
事实上,如果有人确实试图煽动暴力,我认为,通常来讲,人们一定会希望删帖。并且,我们的有关煽动暴力内容的政策,在人们必须呼吁暴力或针对特定个人时,也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先例。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政府官员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做了删帖处理。比如,有议员呼吁警察介入,清除并杀害抗议人士,以恢复社会秩序。这显然是在煽动和呼吁暴力。我们做了删帖处理。在印度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人说“如果警察不管这件事,我们的支持者就会介入,清理街道。”这是在鼓励支持者直接行动,我们也做了删帖处理。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先例可循的。
顺便说一句,我们以前也有删除过特朗普的帖子。我个人觉得,很多人有意忽视了这一点。但是年初的时候,特朗普——或者说他的竞选团队——投放了很多广告,然后我们认为其中存在错误信息,因此将其删除。所以,显然,我们并没有允许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并没有允许政府官员或议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对如何定性煽动暴力言论也有规则。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最后认为这些规则并不完全适用这篇帖子。
为什么你认为特朗普口中针对抗议者所说的“敢抢就敢开枪”没有被解读为“对民间暴力吹狗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