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不足以骑单车
出行市场战火越烧越旺,哈啰坐在了热锅上。
眼看滴滴3月上线跑腿,5月启动货运,哈啰针锋相对,推出货运品牌“哈啰快送”,用网约车做同城跑腿,立项时间刚好卡在3月底。
但哈啰的网约车体量跟滴滴差距甚远,这番跨界做物流,看似是基于出行为核心的业务扩张,其实归根结底是防守,之前布局四轮业务,做网约车、顺风车也一样。
在主营业务——两轮车上,哈啰一直没有形成业务壁垒。这是共享单车玩家共同的问题——商业模式没有创新,低毛利,维护成本高,广为人知的特性是烧钱。
单车行业既可以一股脑涌进70多家企业,投放出2300多万辆单车,堆到颜色都不够用;也可以在短短2年时间遭遇资本大撤离,不得不仰巨头鼻息——摩拜卖身美团止血,小蓝被滴滴收购,成为青桔的影子,ofo陷入押金漩涡,彻底出局。
一地鸡毛衬托得哈啰像个幸运儿,关键时刻依仗蚂蚁金服的流量和巨资逆袭成行业第一,据哈啰宣称,其日订单总量一度超过ofo、摩拜的订单总和。
然而与此同时,对手从单一垂直的共享单车企业升级成平台级巨头滴滴和美团,哈啰的焦虑显而易见。
2018年6月,杨磊接受36Kr采访时坦言:对手已经不是摩拜和ofo。他的规划里,共享单车在哈啰的业务里最好只占一成。
杨磊
3个月后,哈啰宣布品牌升级,要做囊括单车、助力车、网约车等综合业务的出行平台,并在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后,入局瓜分蛋糕。今年4月,哈啰APP上出现“吃喝玩乐”入口,提供酒店、餐饮等服务,再到如今介入到同城物流业务,全面试水本地生活服务。
不争的事实是,即便哈啰多么想撕掉共享单车标签,他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局限在两轮车上。近两年时间,哈啰第一,青桔第二,美团第三的行业格局稳定到近乎沉闷。
如今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先有青桔擂起战鼓,挥舞超10亿美金梭哈,将野心晒到阳光底下——规模和核心能力双双达到行业第一。
后有美团一把抛出上百万辆共享电单车订单,光是车辆成本就至少花费数十亿,并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代理机构及人员,王慧文表态:“不论多少个城市,全部加大投入”,剑指第一的决心不言自明。
论单量哈啰目前是第一,但和青桔、美团相比,哈啰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反而是最弱的,一名接近青桔的行业人士跟字母榜(ID:wujicaijing)表态:相比于哈啰,青桔更重视美团单车。
互联网产业一个普遍的情况是:行业老三最危险。
前有“3Q”安全大战,瑞星消失,后有美团对决饿了么,百度外卖被合并,到共享单车领域,ofo和摩拜双雄大战时,老三压根没有姓名。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但在商业世界里,三国鼎立却是最脆弱的格局。
如今硝烟再起,谁最有可能出局?
共享单车领域投资人林宁说:“共享单车是三大战略玩家的博弈,从业务契合度上讲,哈啰肯定处于劣势。”
业务契合在于,青桔是滴滴在共享出行最后三公里的战略补足。从入股ofo成为大股东到重金孵化青桔,再到如今公布“0188”战略,两轮车承担五分之二功能,日订单指标是4000万,两轮车也升级为独立事业部,直接向程维汇报。
而哈啰之于阿里,摩拜之于美团,则是完善本地生活服务全场景覆盖的棋子。
美团可以兜底摩拜全部亏损,将其改头换面,去年年底,王兴直接放话:共享单车是2020年投资核心领域,要加大业务投入,提升单车供应链、增加营销、品牌推广。美团的年报会上,王兴又一次表示,2020年所有美团单车将全部换新。
阿里则多次给哈啰输血。从2017年12月领投哈啰的D1轮3.5亿美元融资开始至今,在哈啰身上花去近200亿人民币。
阿里也在赠送流量。借助支付宝系统支持,哈啰启动免押金服务,短短2个月时间,哈啰用户增长70%,日订单量翻倍。根据QuestMobile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哈啰出行有近6成的流量来自支付宝小程序,成为共享单车上半场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