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砸下1300亿造车,苹果颠覆行业也有点难
倒在造车这条路上的人已经太多,既有“梦想家”贾跃亭,又有跨界试水的戴森。如果说贾跃亭是准备不足,那戴森斥资近200亿,又具备多项发动机技术专利以及电池技术储备,按理说应该有所成绩。
很遗憾,尽管曝光出来的首款戴森电动车科幻感十足,但项目还是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光是戴森预计的单车成本就高达120万人民币,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难以承受。
眼看着新能造车的泥潭越来越浑,苹果也按耐不住这颗躁动的心了。
这个市值十万亿的巨头,一出手,便拿出超1300亿资金投入研发。先是挖角特斯拉员工超500人,又公布近70项汽车相关专利。
来势汹汹的苹果,似乎在宣告一个信号:新能源造车的最强挑战者来了。
“闭门造车”不美好
造车有多难?很多先行者已经给出了答案。
没钱的要想尽办法找融资,例如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有钱的靠买买买,如带领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并且个人出资10亿入股珠海银隆的董明珠,还有先后对FF、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等公司投资近300亿元的许家印。
但从当前的状况来看,要走进新能源造车行列,没钱不行,有钱也不一定行。
苹果又为何要趟这滩浑水呢?这并非是苹果的突发奇想。
早在2013年,苹果就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推出“iOS in the car”计划,后来就改名为CarPlay。当时,苹果主要是与汽车厂商进行车载系统的合作,这显然不是苹果的最终目标,因此“Project Titan”应势而生。
在库克的构思中,苹果造出的汽车应该是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但对于优先选择整车制造还是软件平台开发,苹果内部却迟迟没有定论。直到2017年,苹果获得加州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许可证,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动向才变得清晰。
苹果在无人驾驶项目上的进程是缓慢的,2019年初,苹果向官方提交的“脱离报告”显示,苹果的均脱离次数为871.65次/1000英里,与排名第一的Waymo相差近万倍。这样的结果,似乎显示着苹果的“闭门造车”并不如想象般美好。
但今年以来,苹果造车的动静越闹越大。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aty Huberty预计,今年苹果将在汽车研发上投入近190亿美元。他同时表示,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为800至1000亿美元。
特斯拉发言人也曾提到,“苹果资金实力是自己的100倍。”对于新能源造车这个“烧钱无尽头”的行业来说,苹果此次带着大量资金涌入,将带给传统车企与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小的压力。
苹果汽车设计概念图
造车计划是苹果的一出好戏?
除了一直以来对汽车业务的浓厚兴趣之外,苹果还需要一个创新项目来保持吸引力与创造力,造车是个不错的选择。
数据显示,苹果第二财季营收达到583.1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涨1%。虽然营收向上,但实际销量却是向下。iPhone 4月的销量同比下降77%,环比下降56%。
苹果的核心业务一直是手机及其附加的应用商店,而苹果手机单机利润一直让行业其他厂商难以望其项背。最高达151美元的单机利润,一直维持着苹果漂亮的营收成绩。
在2019年中旬,苹果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受到了前后夹击,落在了三星与华为身后。尽管市场份额与利润所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商业故事,但两者相互牵制,最终也会互受影响。
当三星和华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苹果扩大其生态系统的机会也将大幅降低。尤其在5G风口面前,苹果的确需要拿出更多好戏。
在手机不断被诟病“没有创新力”、“新瓶装旧酒”的时候,汽车这一下一代智能终端则吸引了苹果的目光。甚至有外媒指出,苹果公司正考虑利用iPhone或苹果手表为苹果汽车提供无钥匙访问,这或许也是帮助苹果手机业务实现突破的重要一步。
乔布斯曾经无数次表达过一个观点:“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苹果所做的,就是制定需要,打造生态。“苹果的生态是系统、软件均有统一UI风格、交互逻辑的完整体。这样的生态消除了不确定性,便利了开发者,更重要的是为苹果带来了强劲的品牌力。”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对锌刻度表示。
苹果目前对汽车的布局和设计,同样是基于这样的生态来进行的。完成汽车这一终端的补充,不仅是对业务范围的扩展,更是对苹果生态链上的每一环都赋予了新的活力。这也是苹果在手机业务遭遇压力的当下,不得不迈出的重要一步。
戴森单车造车成本高达120万
对标特斯拉,还是完全颠覆?
不论争议几何,苹果一直是智能手机里的风向标。当造车被提上日程,自然也引发了大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