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4 14:02 的文章

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创新护航

原标题: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创新护航

  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站上,公示了近两年交易的科技成果109项,金额约1.5亿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说:“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那么,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如何?如何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知识产权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从2008年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发展。2010年,颁布的《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主要涉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以及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国内外学者和产业界还在积极研究并推进将动物品种、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争取国际和国内立法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以及惠益分享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说:“知识产权实际上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让投资者将研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建立可靠的利益回报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转化,在研发、推广和生产各环节建立明晰的权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和转化运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主任冯艳秋说。2019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9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共计2亿多元。而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拍卖环会上,对高叶酸营养强化玉米推广许可权等18个拍品总成交额2903万元,大会期间形成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和科企战略合作签约与意向签约额近10亿元。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来看,无论转移形式的选择、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如何运用知识产权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运用知识产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质量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农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发明专利不断上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农产品注册商标总量日益攀升,植物新品种年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20)》,2019年全国累计受理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33803件,授予品种权13959件;累计批准的地理标志共10474件。我国共公开涉农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357696件,在授权的638392件涉农专利中,发明220149件占34.48%,实用新型418243件占65.52%。农业专利的年度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庞大数字的背后依然无法掩盖的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量大不优、转化利用率低等问题。从2019年公布的第21届中国专利奖来看,涉农专利获奖比例非常低,专利金奖没有一个涉农专利,专利银奖也只有两个是涉农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