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4 11:45 的文章

中国芯、创新药到在线新经济,38万科技人才在这里坐稳C位

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发,步行不到一公里就可到达上海微电子港、中兴研发大楼,继续再沿着祖冲之路往东走,可以看到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

这个最初通地铁时没几人乘坐的“荒凉”站点,如今已成为上海科技发展的一大地标。

“十几年前第一次听说张江高科这个名字觉得挺酷炫的,想着以后能不能在这里有一家自己的公司。”上海本土生鲜电商企业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对张江地名印象深刻的不止梁昌霖一人,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20年前造访张江时,对这里以国内外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道路印象深刻,比如东西走向是祖冲之路、张衡路,以中国科学家命名;南北走向的路名则来自国外科学家,如哥白尼路、伽利略路。

中国芯、创新药到在线新经济,38万科技人才在这里坐稳C位

上海光源 。(来源:上海光源官网)

像梁昌霖、陈运文这样的只是张江创业者的一个缩影。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张江也享受到了切实的红利。数据显示,集聚上海优势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的张江,目前已拥有各类科技型人才约38万。

辛苦打拼的“张江男”

在浦东张江楼宇的各个楼层中,时常可以看到10人以内的创业团队,他们的办公室规模不大,环境也比较简单。像这种尚在孵化的公司,目前张江科学城内有近2000家,而这些看起来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公司,也是张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

“美国有硅谷男,中国上海有张江男。”“张江男”的辛苦打拼,在张江的创业沃土上收获颇丰。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大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要低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的时候它们的创新能力甚至超过大企业。

正是如此,从1992年最初的高科技园区到如今95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张江一直都没有忽视对初创企业的培育。

“2016年回国创业的时候,原本有三个办公地址选择,最终选择了张江。”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汉东回忆说,把公司放在张江不仅是因为复旦学姐的推荐,而且对于只有4人的创业者来说,租金是真的很便宜。

“最初的公司地址在天之骄子商业广场,当时租第一个办公室记得每个月是4000元。”这位“90后”海归习惯背着电脑包乘地铁上下班,如今已经和伙伴们将自己的公司发展成400多人。

同样,在张江集电港的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也是从张江孵化出来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陆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2003年成立之初到现在,他们公司17年内共搬了4次,不过都在张江。

“就拿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楼栋来说,楼下部分都是一些孵化器的企业。在这几年里,我们也见证了很多企业从孵化阶段就进入这个办公楼,然后逐步成长的过程。”陆艰说,这种孵化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的是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的是提供服务帮助等。

截至2019年底,张江科学城有孵化器89家,在孵企业近2000家,孵化面积近60万平方米。推动微软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实验室、强生JLABS、IBM人工智能创新中心、Plug&Play长三角区域总部、康宝莱创新转化中心等5个国际级创新孵化中心在张江落地;推动ABB、默克中国等18家跨国企业加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构建国际创新资源共享池;推动孵化器新建中法创新中心、中英联合创新中心,进一步加强同全球科技创新发达区域的资源链接。

中国芯、创新药到在线新经济,38万科技人才在这里坐稳C位

张江科学城里盛开的樱花。摄影/金叶子

生态生态生态,重要的事说三遍

培育孵化能力背后,离不开成熟产业环境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张江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制药产业,如今这些领域已经发展成浦东乃至上海的优势产业。

2019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营收1045亿元,占上海的61%;生物制药领域,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人工智能领域,已集聚IBM、微软AILab、平头哥、英飞凌等企业。

紫光展锐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楚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高科技公司一定是围着人才转。在还未加入展锐之前,楚庆在原公司招聘的时候就发现,来应聘的面试者大部分都来自浦东,提到原单位基本都离不开张江。另外,他还表示,在紫光展锐周边,除了我国本土的公司,还集聚了大量行业的海外公司,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生态,而在张江,可以找到产业链中的各种企业,从材料厂商、软件供应商甚至一些清洗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