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走出科技扶贫新路子
供图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与缅甸毗邻而居,这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超过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林业用地面积960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3.24%,生物多样性富集,处处是绿水青山。
同时,这里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全县共有贫困村156 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290户210410人,是云南省、普洱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偏低,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导致大量资源禀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仍然延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贫困人口中因缺技术致贫的高达57.6%,出现了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的尴尬局面。
2015年,中国工程院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澜沧县开展定点帮扶,先后组织200余人次的院士,数以百计的专家深入澜沧把脉问诊、开具良方,紧扣澜沧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短板,与澜沧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共同确定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通过院士、专家的人力智力帮扶,大幅度提升扶贫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当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国内顶尖的院士专家与澜沧的边境、贫困、“民族直过区”相碰撞,在中国西南边陲一隅悄然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突破常规、传统的巨变中,“产业+技能”科技扶贫“澜沧模式”应运而生并示范推广,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了科技扶贫的新路子。
供图
抓实素质提升,解决了“不会干”的问题
借助中国工程院人力智力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科技创新教育和实用科学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各级干部、本土人才、农民群众科学素质。
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通过选派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开办澜沧县脱贫攻坚决战冲刺大讲堂,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同时,提高对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视度,坚定通过科技力量加速脱贫步伐的决心。
建设本地科技人才队伍。澜沧县共派出410人次农技人员全程参与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示范推广,边学习、边生产、边培训、边实践,不断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逐步解决澜沧县科技人员业务技能不强、专业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完善覆盖全县科技扶贫第一线的科技扶贫特派员人才配备,壮大与稳定本地科技人员队伍,为澜沧储备了充足的本土科技人才力量。
培育新型农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为澜沧量体裁衣,委派朱有勇院士团队进驻澜沧,创造性地在澜沧职业高级中学举办全日制院士指导班以及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亲自授课,采用延安“抗大”的办学模式,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边学习、边生产,确保最前沿科技能够运用实际劳动中。
产量最高的农户,还会得到朱有勇院士出资设立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自开班以来,陆续开办了冬季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中药资源、茶叶、畜禽养殖等方面实训课程,面向全县各乡(镇)招生并已培养1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学成返乡后,成为当地科技脱贫的骨干,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科技扶贫成果由西南边陲走向祖国心脏,架通了云南优质绿色食品与北京大市场紧密对接的桥梁。石兆生摄
注重精准发力,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
朱有勇院士长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研究,一到澜沧,他就带领团队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症施策,将当地缺什么和有什么有效结合起来,根据澜沧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寻找突破点,找准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方向,确定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科技扶贫思路。
在院士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澜沧县制定了《澜沧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找准科技扶贫的切入点,大力实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健康扶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六大科技扶贫示范行动工程,推进科技进企业、进田间、进学校、进村寨等“四进”和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项目等“五落地”,创新科技扶贫新机制,打造科技扶贫“试验田”。
林下三七种植。(供图)
聚焦产业扶贫 ,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