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19 13:27 的文章

你可以讨厌喊麦,但别动不动就喊封杀

在雅俗拉锯的大潮里,还应该保留每个个体“喜欢”的空间。一个全盘高雅的社会,又该多无趣呢?在不违背道德、不违反法律的底线之上,每个人应该都有听一首“俗歌”的权利。

你觉得《惊雷》这首“歌”,好听吗?

杨坤老师肯定觉得不好听,否则他也不会在直播间里大骂:“太恶心,俗气……要旋律没旋律,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神马玩意儿。”

大部分网友估计也觉得不够好听,否则社交平台上成千上万的评论也不会变成清一色的调侃:“听周杰伦也就图一乐,听歌还是得听《惊雷》。”

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和《惊雷》划清界限,作者MC六道最初回应杨坤的那句“如果没人喜欢的话,它也不可能这么火”,很快成为一个狂妄的笑话。

《看天下》杂志更是直接用反问“不会有人真的喜欢《惊雷》吧”作为标题,来评论该事件。

难道从来就没有一群人发自内心地爱听《惊雷》?难道自始至终喊麦的热度都来自于围观和嘲讽?

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在某音乐软件上,我们找到一首喊麦翻唱《江归江山归山》。和《惊雷》类似,这首歌的歌手(姑且这么称呼)也是在动感的BGM里,念着些毁天灭地的句子:几年战功名显赫,沦落江湖刀剑客,漂荡江湖是寂寞,如闲云又如野鹤……

这首翻唱热度不高,只有寥寥几十个评论,但大部分都写着“好听”,看上去挺真诚。

喊麦,成为审丑的一部分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并不是要为《惊雷》正名。

恰如杨坤和网友们所说,无论是从外在的词曲还是从内在的思想来审视,这都是一首水准不高的歌,甚至喊麦能不能算歌,很多人心里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毕竟,逻辑不通的所谓“麦词”已经足够让人恼火,如果躁动的背景音乐都并非出于原创,作为一首歌的创造性就很难不被质疑。

4月15日,有音乐制作人再度指责《惊雷》的编曲出自剽窃,对此《惊雷》作者MC六道发布视频道歉,称自己最初使用这段demo录制《惊雷》,并未从中获益,目前已通知相关平台下架,恳请作者原谅。

而在网络上,这场争论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扩大。

不过,与几年前那首《一人我饮酒醉》带来的讨论不同,这一次,几乎没有人再去认真分析喊麦的文本逻辑和背后的诞生土壤,我们所见的,只有无穷无尽的戏谑。

有人把《惊雷》改造成不那么难听的摇滚版本,有人把《惊雷》拍成搞笑短视频,有人把“天塌地陷紫金锤”这样荒诞的歌词做成表情包,还有人把喊麦中常见的歌词和社会现实对应起来,作为地域文化进行解读……

当然,这种看似搞笑的解读有很大的地图炮嫌疑。/ 微博@留几手

喊麦格调不高,这点早已毋庸置疑,但这并不妨碍网民将它作为“快乐源泉”,在互联网娱乐化的大潮下,越粗俗的内容,反而越具备流行起来、博人一笑的潜质。

从这个角度说,这首《惊雷》的确如MC六道回怼时所说的那样,“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火”。

在网络审丑的氛围里,MC六道的问题在于“丑而不自知”,不仅没有立正挨打,还要一再反驳,结果说得越多,暴露的问题越多。

要是他一开始就明白流量无分好坏都能变现的道理,大大方方地自嘲,甚至下场和网友一起调侃,那画风就又不同了。

不信你看前段时间红得发紫的网红“郭老师”,她就是丑而自知,进而故意扮丑给大家看,把贩卖丑陋变成了一门生意,至今还作为表情包,躺在无数人的手机里。

喊麦的确俗,但大多数口口声声捍卫高雅的网友,实际上对于高雅文化的忠诚比自己想象中脆弱得多,他们真正喜欢的,或许是调侃《惊雷》时,满屏的“哈哈哈哈哈”。

当杨坤撞上《惊雷》

喊麦的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和网络爽文是相通的:作为侠客大杀四方,作为帝王君临天下,作为神仙遨游云霄,作为英雄佳人相伴,满足了徘徊在社会中下层的压抑青年们的大部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