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15 13:47 的文章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原标题: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2020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广西要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曹坤华日前在全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现场会上说。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强化科技兴农措施,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农业竞争力?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A、科技带给农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广西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比较优势,许多农林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名副其实的‘糖罐子’、秋冬菜的‘菜篮子’、亚热带水果的‘果园子’。近年来,广西科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40.5%提高到2018年的48.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科技厅副厅长唐咸来介绍道。

全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广西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突破产业升级瓶颈。

积极推进良种攻关。种植业方面,有5个超级稻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其中野香优莉丝、桂育11号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全国品质鉴评中获得金奖。桂单、亚航等玉米品种打破了被国外品种垄断10多年的局面。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研发的“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糖料蔗新品种自主率从20%提高到40%以上。养殖业方面,龙宝1号猪、参皇鸡1号等7个畜禽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桂海1号”对虾和“壮罗1号”罗非鱼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此外,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等多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步步走高。全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催生了一大批“桂”字号特色产业。目前,广西有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851个,示范区共培育引进新品种近万个,全区示范区有农业企业3535家,农民合作社7369家。值得一提的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桑蚕育种在全国居领先水平,自主育成的家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98%以上,蚕茧产量连续13年领跑全国。

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19年底,广西建设了66家农业科技园区、195家星创天地、59家自治区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与袁隆平院士合作研发“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在桂林灌阳县基地创下亩产总量1561.55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B、农村高质量发展期盼科技创新支撑

虽然近年来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能力有所增强,但当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期盼、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

科技厅农村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广西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创新指数虽有所提高,但仍排全国第25位。突出表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应用研究不够。目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还主要在遗传育种、病虫害(疫病)防控、栽培(养殖)技术等传统领域,涉及产业链前端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应用不多,广西农产品加工率为40%,农产品二次以上深加工仅占2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信息技术供给少、应用少,比如糖业大数据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服务糖业精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远远达不到生产要求。

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也是广西农业创新的一大软肋。当前广西农业科研创新主力仍集中在涉农科研院所、广西创新团队中,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涉农企业科技投入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认为搞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回报少,不如购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快,因而减少创新资金投入,丧失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种业为例,广西当前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只有2家。但与此同时,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用衔接还不够紧密,科研与生产存在脱节问题。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