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15 00:12 的文章

推動科技“雙創”江蘇再添三家“國字號”專業化眾創空間

原標題:蘇創 | 推動科技“雙創”,江蘇再添三家“國字號”專業化眾創空間

交匯點訊 時隔兩年,“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擴編。3月25日,科技部發布“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第三批示范名單,23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江蘇獨佔其三,分別為集成電路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膜材料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生物醫藥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

在此之前,科技部於2016年7月發布首批示范名單,共17家﹔2017年12月發布第二批示范名單,共33家。至此,“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總數擴容至73家,分布於21個省份,江蘇共有8家,在全國奪魁。

推動科技“雙創”,服務實體經濟

專業化眾創空間泛指聚焦細分產業領域,以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重要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強調服務對象、孵化條件和服務內容的高度專業化,是能夠高效配置和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現精准孵化,推動龍頭骨干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多方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

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圍繞細分產業建有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超過100家,覆蓋石墨烯、未來網絡、機器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涌現出了先聲藥業、博特新材料、膜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有亮點、有潛力、有特色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成為我省推進雙創工作往縱深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從產業領域來看,專業化眾創空間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實體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從運營主體來看,專業化眾創空間的主體並非空間開發運營商,而以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為主﹔從數量看,專業化眾創空間是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存在,少於“省級眾創空間”,后者截至目前獲備案的數量為790家。

早在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實施方案(2015-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眾創空間建設行動,堅持以社會力量為主、運用市場化機制、突出專業化服務,大力發展眾創空間。

“為培育發展新的增長點,我省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蘇博特是我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龍頭企業,投資建設了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材智匯”,專門面向新材料項目孵化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材智匯”在孵企業46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1家,超千萬企業4家。同時,我省還積極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分別圍繞優勢學科、優勢專業領域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新型高科技企業。

打通“產學研”, 迎來 “清新天”

作為一家依托高校實驗室技術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此次入選示范名單的“膜材料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為高校與地方政府聯手打通“產學研”樹立了標杆,啟迪了思路。

“依托南京工業大學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優勢,我們對原創成果‘二次開發’,再通過技術轉移團隊,實現技術升值,最終服務企業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院長、膜材料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負責人范益群介紹,該專業化眾創空間聚集了膜領域不同方向的專家教授,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近3年來累計有10余個重大項目獲得投資,為產業升級加速、為民生服務提質。

在江蘇,不少化工企業正通過“膜技術”淨化粉塵,實現超低排放。“利用膜技術,過濾、淨化粉塵,江蘇化工企業的氣體粉塵濃度小於5mg/m3, 優於國家超低排放標准(20mg/m3,),能耗較傳統布袋除塵降低1/3以上。”范益群向記者舉例,“膜技術”為工業氣體淨化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技術升級,有望告別十面“霾”伏,迎來更多“清新天”。

據悉,該項目的核心技術由南工大膜科學技術研究所仲兆祥教授牽頭,歷經10多年“接力式”攻關,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氣體淨化膜材料,在2015年成功轉化,率先投入化工市場。氣體淨化材料還可用於室內空氣淨化、個人防護等民用領域,如用於家用空氣淨化器,對PM2.5具有99.99%以上的攔截效率。

“膜技術”是一種高效分離的共性技術,在水質淨化、環境治理、資源高效利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經過20年的發展,“膜技術”已壯大成為我國新型戰略產業,我國已從用膜大國發展成為制膜強國。“當前,研究院正以飲用水淨化、中藥提純以及能源煤清潔利用等為主要方向,對膜技術進行‘再升級’。”范益群表示,躋身“國家隊”后,膜材料專業化眾創空間將重點服務、扶持服務國計民生的優質項目,打造專業化技術服務平台,為企業技術轉化加足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