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桥水达利欧,“封王”黑石苏世民
·这是第325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6k+·
· Irene Zhou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2018年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在中国出版后,畅销150万册,他也在中国收获了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达利欧之所以被“封神”,因为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极其成功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财富达到1600亿美元。特别是桥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逆势跑赢,盈利近10%。
其实,有的读者并不知道,早在达利欧成名之前,黑石和其联合创始人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早已声名鹊起:
2008年,苏世民参与了危机救助建议的全过程——他亲自建议时任美国财长的汉克·保尔森要尽快恢复市场信心、推出财政刺激,更通过白宫办公厅主任向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支招——要尽快向市场传递信心。随后,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经历千难万险后得以出台,这一规模对当时的美国而言史无前例。
2009年,在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还在犹豫央行是否该介入、并购买多余资产时,苏世民对他说——这是恢复金融体系信心的唯一途径。2009年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QE),买入国债和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美股在同年3月时触底并于2011年开启了牛市征程。
目前,黑石集团管理着超过5700亿美元的资产,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传统资产指的是现金、股票和债券,而“另类资产”含义宽泛,例如黑石专注于组建、收购、完善和出售公司和房地产。黑石及其投资的关联公司有超过50万名员工,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雇主之一。苏世民也被誉为“华尔街之王”和“美国房东”等。
从在政界的影响力、管理资产规模、个人成就而言,苏世民已在达利欧之上;苏世民与中国的渊源和高层关系也不弱于达利欧。2007年,黑石集团上市前夕,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以30亿美元入股了黑石;他也捐赠1亿美元在清华打造苏世民学者项目。
2020年,这位“华尔街之王”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也来到了中国。黑石每年以大约50%的速度增长,但成功并非易事,一路走来,苏世民也遭遇了诸多艰难。他对如何实现卓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这些都体现在了新书之中。
苏世民曾经跟中国的出版社开玩笑,这是一本价值15亿美元的书。因为他花了两年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苏世民每年从黑石公司获取的薪酬是7~8亿美元),公司的事务,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他也几乎把它们放在一边。他说,“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30岁之前就了解这些,我做的事一定会更多,我会忽略一些想当然,更为专注,也更为广阔。”
创业风雨路
苏世民和“封神”的达利欧有极其相似之处:
首先,两个人都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年龄相近(苏世民出生于1947年,达里欧出生于1949年),而且基本都是白手起家。
其次,他们“发达”之时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强劲复苏,贷款利率很低,借贷很容易。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而金融业正在调整架构以及提供新型业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再次,两个人的经历极其相似,都经历过创业维艰阶段,也都遭遇过各种投资风险,最终也都获得了极大成功。
最后,两个人身上都有着坚毅的个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追求卓越,看到独一无二的机会,都会竭尽全力去抓住。
但相对于“封神”的达利欧,苏世民的“封王”之路更加惊心动魄。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苏世民发展得顺风顺水,31岁就成为雷曼兄弟的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雷曼兄弟也连续5年获得创纪录的盈利,股本回报率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苏世民后来成为兼并和收购部门主席,其所在部门的交易规模仅次于高盛,但交易量已超越高盛,稳居华尔街第一。
同时,在雷曼兄弟时期的苏世民也接受了最为严格、全面的职场训练,奠定了其此后人生的腾飞基础。“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这是苏世民在书中总结的25条原则之一。
苏世民在38岁时开始自己创业,黑石从那时开始萌芽。在创业初期,为了推动业务发展,他给每个认识的人写信介绍黑石公司。在发出4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后,他的预期是找他们做业务的电话会响个不停。但结果只有几个电话打进来,还都是祝他好运的。他不断地恳求:“给我们点儿生意好吗?”但对方的回复一直是:“现在还不行,但将来我们会考虑你。”几周过去了,他仍然一无所获。苏世民每天都环顾四周,看着他们租来的办公室,感觉好像在盯着一个沙漏,时间和金钱在慢慢流逝,生意却一笔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