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13 05:53 的文章

种上绿叶菜日子更红火(科技视点·科技扶贫我们在行动⑦)

种上绿叶菜日子更红火(科技视点·科技扶贫我们在行动⑦)

 

  年楚河畔的现代化蔬菜大棚。
  人民视觉

 

种上绿叶菜日子更红火(科技视点·科技扶贫我们在行动⑦)

 

  在白朗县的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蔬菜大棚里,当地务工人员在培育莴笋苗。
  张汝锋摄(新华社发)

 

  年楚河,雅鲁藏布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它蜿蜒过群山,经过白朗县,画出一条曲线,浇灌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白朗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阳光足、温差大,青稞连续10多年丰收,为这里赢得了“粮仓”的美誉。可光种青稞,白朗老百姓的口袋一直没有鼓起来过:“十三五”初,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900多户,贫困发生率高达19.3%。

  自从播下科技的“种子”,白朗又成为了有名的“菜乡”——地里的蔬菜更绿,当地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红火了。

       

  现在有了新菜苗,大家都抢着要

  白朗县巴扎乡冲堆村农民边多在4亩青稞地上搭起了蔬菜大棚。这天阳光明媚,边多拉起了自家大棚上的棉被,让蔬菜见见阳光。

  说起蔬菜,多年前,白朗的许多百姓只认得老三样——萝卜、土豆和白菜。别的菜从四川、甘肃等地一路跋山涉水过来,价格也贵得离谱。白朗人常常会把黄瓜切片煮上一锅,尝上一口黄瓜汤。

  当时,一些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看到白朗县水利浇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的种菜“好把式”、37岁的张际明成为白朗县引进的技术员,从大白菜之乡来到了雪域高原,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几年后,他又被聘为日喀则市科技特派员,现在则是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

  高原严寒,能不能种黄瓜、豆角、西红柿等细菜?“我一来就去看地。”张际明说,当时他抓起一把土,用手一揉,顿时心里就有了底。“土是好土,只是碱性偏高。”

  不能照搬山东的种菜方法,否则不但长不好,产量不高,还破坏土壤。张际明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找到了应对办法:先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降低碱性;浇水也得换个方法,不能大水漫灌,要浇到根部,让水慢慢渗透下去,这样就不会加重土地碱性。

  土壤难题解决了,可要让白朗人改变观念去种蔬菜,还得有带头的“明白人”。一开始,张际明动员农民种菜并不顺利。

  “种青稞、放牛羊,好着呢,种蔬菜干啥?”“青稞种少了,牛羊饲料从哪里来?”农民提起种菜连连摇头。

  巴扎乡彭仓村的老村支书边巴顿珠被村民公认“有见识”。张际明给他做工作:大棚里的高原蔬菜,本地没的卖,价格会很好,一年还能收两茬,保准比种青稞收成好。看到边巴顿珠有些动心,张际明赶紧又许下了个大胆的承诺:“你的棚,我给你干,卖的菜钱归你,亏了算我的。”

  用手捧、用报纸包,张际明把西红柿苗栽进边巴顿珠的两个大棚,又手把手教边巴顿珠整地、剪花、摘菜……那时,一个棚的西红柿就能卖上几百块钱,是种青稞的好几倍。村民们看在眼里,不多久也学着翻耕、起垄、铺地膜,纷纷跟进。

  “以前是跟在老乡后面苦口婆心劝他们种,现在有了新菜苗,大家都抢着要。”张际明说。这些年,彭仓村的农民尝到了种菜的甜头:一亩青椒、黄瓜一茬就能卖七八千元。而今,村里每户人家平均3个蔬菜大棚,不少人开上了小轿车。

  徒弟教出新徒弟,蔬菜种植“土专家”越来越多

  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黄瓜、紫色的茄子、橙色的南瓜……如今白朗的蔬菜早不止“老三样”。数一数,这里的蔬菜已多达140余种。这些品种,可不是简单从内地引进来就行,而是又经过张际明等科技人员20年来逐一改良、试种出来的。

  白朗县海拔高、光照强,普通西红柿皮薄,不耐晒,容易开裂。张际明改良培育出了皮稍厚且口感好的品种;高原土层浅,地下水位高,下雨天黄瓜根不耐涝,给黄瓜嫁接上南瓜根,病虫害少了,黄瓜亩产足足提高了2000公斤。

  白朗土层浅,田垄要高一些,蒙上地膜,根系才能扎得住。菜农经常来白朗农业科技示范园“充电”,看到张际明咋干,他们回家就咋干。

  一些品种种久了,品质就会退化。凉瓜、芹菜、甜瓜……这些年张际明每年都引进、培育一些果蔬新品种。在示范园试种、筛选后育苗,再由政府出钱买种子,推广给农民。同一块地种菜久了,土壤开始老化,出现了土传病菌,张际明就使用皮接、靠接、插接等多种嫁接技术,提高作物的成活率。这几年,还用年楚河里的沙子试验起了无土沙培,“沙子中的病菌少,育苗效果好”。